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流CSR理论在解释问题时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零嵌入性”假设,采用的是CSR外生型的分析范式,以至于未能完全解决CSR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未能从实践层面彻底解决关于CSR的矛盾和争议.本文撇开新古典的分析范式,用嵌入性的立场重新审视CSR,认为CSR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企业运行的内在要求,即企业履行CSR的本质和过程都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通过促进企业社会总贡献最大化来实现自身长远利益最大化;企业履行CSR的结果也是企业社会总贡献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给合作社带来的利润、效益、财富、收入等的增长称之为CSR内部效应,是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带给自身的价值提升。CSR是合作社经济行为的内生需求,由于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会产生成本,受成本因素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要转换成合作社的经营行为,纳入合作社的战略管理,还需要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并通过建立CSR推进机制以形成外部效应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浦东600多家企业的调研分析,揭示当前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CSR)认知情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程度以及能力。文章认为,企业对于CSR具有趋同性的认知,但在落实到CSR实际行动时,则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性,企业对CSR的认识和行动意向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实际履行CSR的能力经常因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履行CSR的意愿不能匹配。  相似文献   

4.
孔龙  张鲜华 《兰州学刊》2014,(12):164-169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如何践行CSR已成为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CSR理念的演变历程为切入点,详解了四种可供企业选择的CSR实施策略及可能影响到CSR实施策略选择的宏、微观因素,并针对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制定和选择结合自身优势及特点的CSR实施策略,才能形成社会效益与其经济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关系背景下,基于信号理论分析了企业行业特征的重要调节作用,并采用2011—2020年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数据(RKS)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目标企业的CSR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行业竞争程度较低或处于高技术密集行业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目标企业CSR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所在行业竞争水平低时,更能促进创新专利数量增加,表现出领先者效应。在竞争激烈行业,企业CSR落后状态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专利质量产生抑制作用,表现出落后者效应。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企业承担着一定的政府公共政策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这一类型企业的品牌建设与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现代公共服务企业选择的是一条基于社会责任的品牌建设路径:围绕社会责任确立独特品牌形象,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主营业务工作,以社会责任的履行为基础来塑造品牌和传播品牌,并以有效的危机处置来维护品牌形象。现代公共服务企业品牌建设应当把握以下几点:在品牌形象的战略定位方面,要确定融合社会责任的独特品牌形象;在品牌规划方面,要统筹品牌形象、社会责任与业务工作;推进全过程的品牌塑造,将社会责任融入业务工作;开展全媒体的品牌传播;建立快速反应的品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CSR)是近年来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内容的界定尚存一定的争议。构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至关重要。梳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应包括六个部分:CSR的起源与发展、定义、理论基础、内容、衡量标准以及实践。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者应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消费者基于CSR信息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启发式的信息处理过程。文章首先阐释了CSR信息的信息属性,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独立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对CSR信息的反应会更加敏感。而且,在正面的CSR信息下,由于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独立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比依赖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忠诚;而在负面的CSR信息下,由于负面偏差效应的存在,所有消费者都会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忠诚。结论有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营销。  相似文献   

10.
张向东 《江淮论坛》2010,(4):151-155
传媒软实力是传媒企业的公信力、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传媒品牌影响的传播力、传媒企业文化的建设力等。文章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分析了打造传媒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消费者转移成本对纵向一体化产生的影响:对大多数顾客而言,转移成本是存量成本。在实际生活中,顾客不会轻易转换品牌,因此,顾客基本不需要承担转移成本。企业会将价格定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顾客发现转换品牌对他们来说无利可图,因此,转移成本不需要由顾客承担。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府、媒体或研究单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名牌带动战略:一是如何支持所在区域内的企业品牌塑造、维护;二是将区域本身作为品牌来塑造、推广。  相似文献   

13.
企业品牌复杂系统包括公司品牌、族系品牌、个体品牌、子品牌、特征品牌、项目品牌以及合作品牌、成分品牌、联合品牌等品牌主体,也包括典型性产品,以及围绕着典型性产品而出现的互补性、替代性、转接性、形象性产品等延伸产品。它们在品牌系统中分别承担着驱动性、担保性、修饰性等品牌角色,以及旗舰产品、认知强化型延伸产品与认知稀释型延伸产品等产品角色。这些品牌/产品角色功能的发挥,或把品牌系统引入有序,或带入无序,因此,区别对待不同品牌/产品角色能保障复杂品牌系统有效运行,改善企业营销投入效果,完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匡促联 《云梦学刊》2007,28(1):133-135
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最犀利的武器。对承担较大市场竞争压力且迫切需要创建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地方高校而言,将校园文化品牌定位于创新文化、在内铸品质和外树形象中实现品牌,以及通过完善发展校园文化品牌的机制来提升品牌等等,是其摆脱压力并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对于许多知名品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如丰田汽车召回、可口可乐公司雪碧汞中毒、郁美净过期、紫金矿业污染、霸王洗发水含致癌物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突如其来的危机,考验着企业对品牌危机的管理能力.因此,重新思考企业品牌危机的新情况、新特点,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企业品牌的危机管理,尤其是突发性的品牌危机管理,找到深化品牌危机管理的方法与路径,对于推动规模日益壮大的我国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永续增长的品牌经济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济的永续增长都是任何国家的目标之一。我们试图从微观的企业的永续增长问题切入来研究整个经济的永续增长问题,提出企业永续的现金收益流是企业和整个经济永续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而现金流的永续性在过剩经济环境下则是由品牌和品牌策略来决定的,品牌是经济永续增长的拉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在强制性法律责任和非强制性公民道德、非赢利性社会回报与盈利性品牌推广之间的模糊定位,决定了其承担动因难明,由此引发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模糊态度.文章通过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内在逻辑,透过现代商务环境中企业间的相互影响,对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进行分析,从利益干涉视角,提出了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源塑造、形成传递机制、获得各方认同、共丰经验和评估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4-221
通过流率基本入树法,建立品牌与企业发展(循环网络)流图模型,提出品牌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假设。通过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及561个样本的调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发展对企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企业销售盈利、企业研发创新、企业融资扩产、政府支持、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是品牌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企业需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品牌战略,找准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品牌定位,逐步加大企业品牌投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应以本土化策略来推进品牌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玫 《江西社会科学》2004,(10):115-117
我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与世界范围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我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如何以弱胜强,需要我们认真筹划。本文从我国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应以本土化策略来推进品牌国际化战略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品牌经济学的选择成本分析范式,从企业微观视角来考察市场循环的品牌经济机制,建立双循环模型,将市场循环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和品牌效应.研究表明,技术和品牌对企业的市场循环效益具有正效应,品牌效应可以放大技术对市场循环的正效应,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