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 9年国民党由大陆败退到台湾 ,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统治仅仅维持了 2 2年即告覆灭 ,这在中国历史上甚为罕见。国民党为什么会在大陆失败 ?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内外史家聚讼不已的话题。笔者认为 ,个中原因很多 ,既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也有经济原因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探讨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一、国民政府在内部倾轧中的政治崩溃国民党在大陆失败 ,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国民党组织在 2 0世纪 4 0年代末期自身的衰败。首先 ,国民党组织的功能衰退。从组织结构来看 ,国民党并非一个类似西方议会制政党那样的法理型组织 ,而是一个按照…  相似文献   

2.
贾凌绛 《东西南北》2014,(16):76-77
选举时袁世凯曾派军警"保卫"国会,被国民党议员指其使用武力,权力欲心切,但他当年接受上海《大陆报》的采访时说,自己要做的是华盛顿,并不是拿破仑。他表现得更像拿破仑式的政治强人。在当选正式大总统一个月后,袁下令解散国民党。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日军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同时,竭力推行了诱降政策。虽然诱降政策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次要手段,并以破产而告终,却曾起到了动摇和分化国民党统治集团,助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倾向,干扰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恶作用。 战时,日本统治集团把诱降政策作为重要的政治“谋略”。为之奔走的某些人将此称之为“和平工作”。 其实“和平工作”,绝非“在战争状态下,由个人或一些人通过秘密交涉,谋求恢复交战国之间和平关系的政治尝试或其经过.”①而是由日本统治集团指导的、企图借助战争形势用交涉或谈判的方式,诱使中国投…  相似文献   

4.
刘洪采  张晔 《唐都学刊》2005,21(3):143-147
从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五十年时期"在希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雅典作为希腊世界的主角之一,其力量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急剧的发展,但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一败涂地.从"五十年时期"雅典对波斯和希腊大陆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五十年时期"雅典对外政策的角度出发,可以探求出雅典力量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王贵仁 《社科纵横》2009,24(11):92-95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态度经历一个变化过程: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情传播”唯物史观;20年代中期孙中山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吸收与改造,提出民生史观思想;20年代后期一些国民党人把民生史观思想体系化,并与唯物史观截然分立,全面对抗唯物史观。促使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转变的真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受国民党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决定。国民党人在此期间学术思想变化与其现实政治立场紧密相连,是他们的现实政治立场影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戒急用忍”以汤止沸非明智之举何绿野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面对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热,从所谓“政治安全”出发,于1996年8月提出应对大陆为腹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进行检讨;9月又推出“戒急用忍”的政策,企图阻挠台商投资大陆。但是,无论从比较利益理...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施以“劫收”。其间,驻军部队、国民党中央各部会、北平市当局、河北省当局、北平行营等各系统围绕敌产出现了激烈争夺。争夺进一步助长了“劫收”之风,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与政治后果,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宋教仁是同盟会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人物了。他以提倡责任内阁制、建立国民党、进行议会选举活动而为人嘱目。对于宋教仁的这些政治活动,人们颇多议论。有的认为当时孙中山的“实业、教育救国”论为唯一正确方针,宋教仁不仅没有支持这一方针,其活动反而破坏了孙中山力求稳定的政治局面。有的指责宋教仁迷信议会斗争,不敢同反动势力作正面武力冲撞而采取“绥靖”的办法。特别是宋教仁建立国民党被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持续变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导致中国对外政策最终向“左”转的;并在此探讨的基础上,确定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其在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演变中的历史位置。论文分三个部分:1.5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的动荡及其根源;2.1960年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动力;3.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向“左”转的历史原因。本文的结论是: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是导致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重要原因,对中国对外政策由此产生的某些特点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端,但日本统治集团策谋已久的“满蒙问题”却是欧美列强无不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向中国行使武力,同时也意味着向列强挑战,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所谓“满洲国”方案,从制订到实行,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国际因素对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萍 《社会福利》2015,(2):50-52
台湾的社会福利政策福利政策源流及现状台湾在日治时期,其社会福利政策饱受攻击。台湾主权收回后,国民党政权根据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分别有侧重点地发展社会福利。如50年代,在威权重建和进口替代的经济复苏期,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军人、公务人员的稳定,因此,分别出台了《开办劳工保险及军人保险》、《陆海空军人保险条例》、《公务人员保险法》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和革命中国的社会学》一书既是今日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传记,又是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记录。该书从费孝通年轻时在苏州的经历起,一直写到他在1957年由于倡导社会学的重新制度化而被剥夺了其颇有影响的地位。书中追溯了这一“热情奔放的”人物的思想变化:他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是一位不问政治但颇有进取心的学者,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和中国国内战争时期),也被卷入中国的政治。五十年代,费孝通成为一名献身于社会科学的斗士,并使自己成了不受政府宠爱的人。通过分析费孝通在上述不同时期的作品,阿库什评述了费的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金嬴 《日本学刊》2005,(6):36-51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社会矛盾加剧以来,日本政治的泡沫色彩就开始显现并渐趋浓重。十余年间,从“艺人政治”到“狂人政治”、“怪人政治”,日本泡沫政治已基本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从一党到全民、从亚文化现象到文化现象的转变。2005年大选既是以往各种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未来政治泡沫更掀波澜的机缘,因此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性意义。泡沫政治的当道,破坏了日本原有的政治生态,引发了民主发展认识方面的社会性错乱,使今后日本发展道路中的危险因素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农业现代化起步,大体上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但从长期发展过程看,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战后二十年的事情,它与战前半个多世纪日本政府实施的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的改良有密切,关系。战后农业政策的历史渊源明治维新后,日本为建立可同欧美列强分庭抗礼的资产阶级国家,对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孕育在封建社  相似文献   

15.
自从寻求北京政府外交承认受挫而将外交注意力转向南方,苏俄便开始对国民党实施分化,企图在国民党内造就一支亲俄的政治力量。其具体做法是在国民党内划分政治派别并加强其“左”的倾向。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认同的是英美式的制度,但出于寻求俄援的现实需要,又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亲俄言论。在内部关系上,孙中山执两用中,维持了党内的力量平衡。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急剧“左”转,这本是苏俄所期望的,但“右派”也因孙去世而无所顾忌,国民党终至走向不利于“左派”的分裂。  相似文献   

16.
波兰借用外债是从1971年开始的。到1973年,就欠下了13亿美元外债。但在当时尚未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又因为国家外汇拮据,未及时偿还,拖了下年。到了80年代初期,由于借债较多,“借”的数量与“还”的能力不成比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又未能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终于发生了被国外报刊称之为“债务爆炸”的局面,致使波兰经济陷入外债不断增长的漩涡之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视角分析台湾的经济改革,希望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借鉴.首先回答为什么用唯思史观分析台湾经济改革;从唯思史观分析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改革,涉及三个方面:国民党大陆统治时期的经济思想及其恶果,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经济政策及其恶果,统治精英思想的转变及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得到的启示包括:改革必须首先解放思想,精英是推进改革的最大源动力,改革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自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形成,并于其后逐渐膨胀起来。促使其形成和膨胀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全面继承古代日本对外开疆拓土的传统;二是在幕末学者吉田松阴“失之欧美,补偿于鲜蒙”的对外扩张思想影响下,采取仿效西方列强、侵略亚洲邻国的路线,并在其入侵朝鲜和备战中国的过程中,于19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全面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三是在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明治政府力图通过武力掠夺别国领土和财富,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趋同论”在本世纪60年代初刚提出之际,苏联理论界曾对它进行了批判。在其后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和分歧。追溯一下苏联理论界评析“趋同论”的变化历程,对于我们分析“趋同论”具有借鉴价值。拒斥与批判:80年代中期以前的态度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这一历史时期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基本态度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绝对拒斥、彻底批判、全盘否定。苏联理论界率先批判“趋同论”的是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列昂节夫于1966年12月在苏联《经济报》上发表《两种制度和睦的神话》一文,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性质在自身范围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事变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有一个从妥协退让到决心抵抗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开始于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于1936年7月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促使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取决于三个方的因素:日本的侵华政策和行动、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英美苏等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上述三方面因素在1935年下半年和1936年上半年的变化发展,促使了南京政府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