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冷战时代全球民族主义新浪潮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冷战时代全球民族主义新浪潮的若干特征潘光,余建华在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转换之际,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勃然兴起。本文分析了产生这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原因;并从民族分离主义、跨国的“泛”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部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莹 《日本学刊》2007,(4):30-41
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右倾民族主义表现出体系化、大众化的特征。它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层面:与新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相结合的民族主义政治观、文化教育领域的右倾民族主义思潮和大众层次上的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右倾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反动、和平主义思潮在冷战结束后失去了社会基础、国民的世代交替等。因此,日本的右倾民族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争当政治大国,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扩张军事实力,修改宪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以来 ,是世界政治风云骤变的时期。随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维系了四十余年的世界冷战格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结束。同时 ,资本主义头号大国美国的实力也不断削弱。而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 ,以自身的雄厚经济基础 ,积极扩展其政治影响 ,以填补冷战结束后的权力真空。为此 ,在中曾根当政时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得到了其后继者异乎寻常的重视 ,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 ,则表现为新民族主义的高涨。近代以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史 ,实际上是民族主义思潮和改革思潮交替行进、彼此消长的…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上的帝国 ,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的全球性侵略是造成世界民族问题普遍激化的历史原因 ,这份民族问题历史遗产随着帝国霸权的衰落在 2 0世纪全面释放 ,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多样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多样性的共存共容代表了人类追求和平与推进发展的理念 ,国际体育运动的平等竞争和广泛参与为此提供了文明范式。尽管美国仍旧力图制造“单极世界”霸权 ,但是时代变迁、世事变化和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的消长 ,预示了 2 1世纪是世界走向民族和解的世纪。  相似文献   

5.
欧洲剧变后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发生剧变。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重大调整。欧洲消除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以欧洲联盟为核心的联合和一体化将继续扩大,但欧洲的一体化可能以一种新的格局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将进一步增强,各国的政策发生引人注目的调整:把重心转向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地缘优势。国际关系的调整受制子三种发展的影响:愈益增强的相互依赖(发展、资源、安全)、跨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和发展不平衡(大国兴衰、区域重心转移),调整是一种带有全面和“立体”特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冷战的受益者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解体,原来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而形成的世界战略格局正式宣告瓦解,原来意义上的冷战时代也随之结束,世界开始进入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后期日本亚太外交的基本走势杨运忠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根据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发展,进一步确立了"立足亚太"的基本战略方针,将整个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亚太地区。日本外交方针的重大变化,既适应了世界尤其是亚太...  相似文献   

8.
美国借助大西洋同盟和亚太同盟介入或主导了几次重大国际事件,证明了"当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是伪命题。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两种趋势中,三支主要力量的角逐为美国两洋同盟的维持与优化提供了结构性空间;冷战遗留问题为美国两洋同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条件;美国推进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是通过两洋同盟的运行而实施的,体现了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化态势;美国两洋同盟在国际格局变动中的对接与实践,深化了资本主义同盟的冷战思维。从外交方法上看,冷战思维不是国际行为体单方面能够消除的,它是行为体之间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外交思维方法;单方面摒弃冷战思维外交将受到对方的困扰甚至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苏“冷战”对战后东北亚政局的影响罗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次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同法西斯国家的生死较量变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形成了所谓“冷战”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战后初期东北亚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学术界有关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争论出现过两次为全世界所瞩目的高潮。一次是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以汉斯·J.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经过近10年奋斗之后终于在美国站稳脚跟,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政府在冷战时期制定对苏“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另一次是在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对峙即将结束之际,大体上  相似文献   

11.
在三次思想解放洗礼中,温州发展格局也相应地发生重大变迁。本文通过对三次思想解放和温州发展格局变迁分析,揭示三次思想解放与温州发展格局变迁不仅具有客观必然联系,而且给人们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格局演变缘于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大国兴衰与发展模式转型密切相关。日本正经历的第四次发展模式转型对未来中美日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以下简称日美安保体制 )是冷战的产物 ,是日美结盟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它从 2 0世纪 5 0年代正式确立以来 ,历经了几次变化和调整 ,其中 2 0世纪 90年代日美两国对它的重新确认使日美安保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调整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冷战已成为历史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环境下 ,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本应淡化 ,然而 ,日美出于什么动因调整日美安保体制呢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冷战后国际环境的推动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冷战后日美安保体制调整的外部动因。第一 ,日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形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内涵和最鲜明特色,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学者将时下风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纳入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史,认为它是以1971年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为肇端,即将进入以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为标志的崭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直接相关"或"间接关联",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的西方战略家甚至评论道 :这一“冲击波不亚于原子弹的问世”1。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 ,以东西方冷战为背景、以前苏联为假想敌的日美安保体制的战略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台湾问题则在这一转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这一转变及其与台湾问题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东京宣言》标志着日美同盟将继续奉行冷战思维1 992年 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日本 ,与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就冷战结束后两国所面临的问题及加强日美合作举行会谈。会谈后发表了作为“今后日美关系指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进入21世纪时亚太地区将形成的格局。冷战后,影响、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不再是冷战时代的政治军事力量,而是经济实力。从现在的1995年到2000年,亚太地区将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上的亚太时代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由于内部经济增长的性质不同,速度不同,区域内的国力对比和经济格局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是“战”还是“和”?——对冷战之后世界大势的八种观点评析高放理论界有人认为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仍然是“战”: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和战”(即和平战斗),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两个新“冷战”,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和平共处只是暂时的,不久之后仍然会...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建设国际经贸城的环境分析及其对策徐中权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及新特点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进行(1)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面对南北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因应对策周圣葵南北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格局、南北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时代的到来。经济集团取代冷战时期军事集团趋势的出现,意味着实际上发生了经济“冷战”。我国参加的南北区域经济集团,给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迄今为止三次全球化浪潮中,有两次丧失了历史机遇,成为被“边缘化者”。中国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且还应该是受益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顺应全球化浪潮。实现改革开放,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潮流中增强竞争力,迅速融入世界。唯如此,才能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