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以对现实思想的批判与建构为目的.如此一来,哲学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是通过思想批判而防止思想的僵化,推动思想的变革,保持思想的活力;二是与科学一道构成一种超越利益主体立场的真理向度,从而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三是突显和张扬生活之为生活的反思特性和创造本质,从而有助于维护与促进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范琐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35-39,157
目前,西部乡镇教师的生存境遇是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阻碍了西部教育的深入发展。造成他们这种生存境遇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科学性不足、教育投资失衡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等问题。要改变西部乡镇教师的生存境遇,需要规范教育管理、优化教育投资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光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
存在于 192 3年 - 194 9年间的无产阶级文学 ,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是在工农革命运动、战争、区域性文化、非无产阶级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等因素构成的生存境遇里发生发展的。探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这一生存境遇 ,对于认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本质、规律、特征和评价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卢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在全球化的未来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超越,构建马克思主义特质的中国新文化范型,保障本土生活方式、政治模式、价值观和语言文化传统安全地融入全球化历史实践中,等等。对当下生活的矛盾特性和未来走向的清醒审视,以及对中国化的历史成果的反思,目的都在于廓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理论路向和理论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5.
任现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3):29-34
展示与传递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是虹影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 ,而片断式书写、双重叙述视角、景物心理化既与感受的流动跳跃性相适应 ,又与主题的有效表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杨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16-318
本文着重揭示抗战时期的民族文化反思与抗战境遇的紧密贴合关系,及其对当时众多民族文化反思者作出文化尚力选择的深刻影响。抗战境遇促成了国人民族文化反思的自觉,同时也作为当时映照民族文化利弊的镜鉴,迫切要求民族文化焕发强力,担当构筑民族精神防线的有力基石。因而抗战境遇下的民族文化反思,体现出激励民气、振奋民心的旨归,着眼于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力"的寻求与发掘,其中也包括对民族文化乏"力"的针砭。对此,当代一些研究者基于单纯的现代性一元价值观所作的批判,则恐不免失察。 相似文献
7.
鲍刚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70-73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小说《活着之上》将主人公的日常行为放置于三个主要的空间来呈现:鱼尾镇、大学和门头村,它们共同呈现着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变异。鱼尾镇,由对死亡的叙述来凸显活着的有限性,成为引领全篇的关键空间;大学,是小说的主要表现空间,多方面表现了世俗化生存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全方位渗透;门头村,则是小说精神指向的意义空间。三个空间在小说中相互交织,真实还原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同时更深化了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其炫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5-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程,伴随着历史任务的成功转型,主体的扩张与提高性变迁,已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境遇;虽然信仰危机和理论困境咄咄逼人与压力重重;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然性始终是客观存在,突破性的运动新路径是完全可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0.
刘庆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158-162
都市治理植根于都市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生存样式构成了治理的前提和结果。都市治理是指在都市利益相关主体公平公正地参与都市权利的使用和管理中,消除都市问题导致的生存困境,推进都市持续发展与居民的宜居、幸福的生活。当代都市人所遭遇的空间权利失衡和精神虚无等存在困境,构成了都市治理出场的现实性场域。然而,当前都市治理在总体上聚焦于制度层面的构建,虽能化解空间权利失衡,但尚未能有效消除人的精神虚无,因此,廓清都市治理运转的地平线,确证治理应当的运转机理,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王世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19
政治思维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执政者政治思维的进步标志着执政能力与治国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果断终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实现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使政治思维发生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折;体制和政策的理想主义色彩淡化,政治思维具有明显的务实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快了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世界经济接轨,自觉融入全球化进程,政治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我党政治思维实现了由单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环境问题的由来 ,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和主要原因 ,从哲学的层面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西方传统的自然观 ,最后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转变思维模式 ,树立超元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李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714-718
和谐海峡,作为海峡两岸关系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共同愿望,寄托着海峡两岸未来的生存方式,关切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和谐海峡"其理念建构和实践贯彻只有坚持辩证思维,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海峡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和谐海峡"的不断生成、建构与现实化。 相似文献
14.
夏桂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2-67
机遇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事物之间出现的特殊关系 ,它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本世纪前二十年 ,在科技进步、全球化及局部文明冲突的情况下 ,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我们不仅要利用机遇 ,而且要在利用机遇过程中延续机遇 ,创新机遇 ,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王凤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3):59-63
刑事案件中嫌疑人近亲属面临受牵连的境遇。为充分实现其人权保障,需要在反思嫌疑人近亲属受牵连境遇的基础上,针对受牵连境遇的具体表现,建构嫌疑人近亲属国家赔偿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有限侦查知情权构成的权利体系,以重塑嫌疑人近亲属受牵连境遇。 相似文献
16.
覃可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3):36-40
写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思维。但是,它们具备有共同的生理基础,本质是同一性的。它们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可以互为转化,互相渗透,在相互作用下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应当在写作活动中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融合进行很好的把握,既要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抓住它们融合性特点,使得这两种写作思维能力都能在写作者身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是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意识到非线性思维的存在并对它进行诠释,理清它与线性思维的不同,对非线性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的存在形式进行探讨,并指出了研究非线性思维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本文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专题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秦林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2):34-38
在现代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下,研究、总结泰戈尔泛神论的宇宙观和“爱”的哲学的人生观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阐述了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其哲学思想影响的内在动因,并对其影响的复杂性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