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八月之光》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福克蚋选择了小说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但它还是一部人们远未读懂的小说.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凝重有力、奇形怪状,在小说的结构上也独树一帜,而且人物特色具有典型意义.福克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小说<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是一位十分难以把握的人物,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明,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此外,他身上的暴力行为与小说题目所暗示出的自然明媚的八月之光似乎格格不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人生经历,剖析他的内心和自我情节,证明克里斯默斯不仅仅是种族主义的牺牲者,更是行动者、奋斗者和一位闪耀精神之光、同命运抗争的黑色斗士,从中透视出作家福克纳的种族观.  相似文献   

3.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结合了意识流和南方小说风格,呈现出一种奇特瑰丽的美国南方社会风情画卷。该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个黑人混血儿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中走向毁灭的必然性。没有社会的肯定,游离于种族之间,克里斯默斯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最后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则已经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存在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对于克里斯默斯来说,只有唯一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通过分析《八月之光》对现代理性主体的消解、对二元对立的南方菲逻各斯中心的等级体系的解构以及文本充满动态开放的意义等写作表征,管窥福克纳写作中的后现代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6.
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以其气势磅礴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饮誉世界文坛,评论界对他的关注经久不衰。中国的福克纳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本文主要从研究专著、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最炙手可热作品研究四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的福克纳研究。总结了在今后的研究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但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在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人物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为代表,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时间中的悬浮、空间里的游离和精神上的偏执。而失去确定性之后孤独飘荡的个体,就成了《八月之光》中的核心意象。对于这种困境,福克纳在小说中虽未明确地给出拯救的方式,却通过莉娜的象征意义间接地指出了一条解救之道。  相似文献   

8.
杨骚早期的创作深受西方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诗剧《心曲》和《记忆之都》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然而,作为中国左翼作家的杨骚毕竟是时代的歌手,他的象征主义剧作中透露出不可遏制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味,这为他中后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10.
《远东报》是晚清东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报纸,其“文苑”专栏所刊载的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当时主持《远东报》笔政的乃是南社诗人张素,他以“婴”或“婴公”为笔名,在《远东报》上刊发了他的长篇小说《最新之儒林外史》和若干诗词作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丰富了我们对这位南社诗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穆旦的长诗<隐现>以细腻深刻的笔触,以具体明晰的意象,以超越性的哲思把一代青年人在破败的中国里惠上的虚无病写了出来.诗人用哲性的思维解读这种虚无,关涉到了人类生存的根底;用灵魂之光为这层虚无涂上了独特的意味,明示一种企图救赎的精神指向性.  相似文献   

12.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决定论"是自然主义的一个中心主题,人的命运是由环境、遗传及其本能冲动决定的.威廉·福克纳早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海托华和莉娜,他们是美国南方特定环境下的受害者.另外,小说中也体现了遗传和本能的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舒平 《21世纪》2010,(2):50-51
他曾蹲过三年的牢狱,饱尝艰辛;他也当过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叱咤风云。 他曾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达雅传神;他也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新近发现的《袁枚日记》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还原了二百多年前袁枚晚年的生活。从《日记》可看出:他的风情诗是对他“放诞无检”生活的真实描写;他精美绝伦的山水之篇记录了他晚年出游祖国东南一带大好河山的豪情;他《随园诗话》、《子不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交游活动中;他作为乾嘉诗坛广大教化之主,让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能享受诗文化,使诗歌创作活动成为常人都可参与的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16.
《儿子与情人》所刻画的男女之爱处于朦胧之爱阶段。主人公保罗的朦胧之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自小对母亲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时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情人。当他长大并有了女朋友后,总是在恋母和恋人之间做痛苦的抉择;而他的初恋则在崇高的、神圣的精神之爱与充满激情、纯感官的肉欲要求之间摇摆——精神之恋与肉欲要求分离,肉体接触亦与精神要求分离,两者未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在十余年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和新闻学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闻理论的思想主张。他最早提出报纸具有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双重性质,并认为社会责任是主要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敢于直言,是报纸的基本职责;他主张,报馆是主持清议、维持公理的地方,记者必须具有清华高贵的品质,不然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他认为,新闻法制要以维护言论自由为前提,明了清晰,便于执行,成为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官员用来任意查封报馆的保护伞;他提倡,报纸要更好的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就要积极提倡内容健康、语言通俗的白话文。  相似文献   

18.
穆旦的长诗《隐现》以细腻深刻的笔触,以具体明晰的意象,以超越性的哲思把一代青年人在破败的中国里惠上的虚无病写了出来。诗人用哲性的思维解读这种虚无,关涉到了人类生存的根底;用灵魂之光为这层虚无涂上了独特的意味,明示一种企图救赎的精神指向性。  相似文献   

19.
光之香     
林清玄 《社区》2008,(8):23-23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社区》2010,(17):38-38
“黑白”照 老公出去旅游了一圈儿。他本来就黑,这下子晒得更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