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流行的解释: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造成了技术进步的停滞趋势,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便是帝国主义腐朽性的表现。此种观点,既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也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有所偏离。我们认为,现代垄断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本质上是刺激技术进步的,它将在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走向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其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过程性特点 ,二者的互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重要阶段 ,它将有力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崇高声望归功于其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独立的技术系统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技术观充分地展示了技术的物化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的作用;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由技术发明体现的;技术进步和人的理想世界的和谐与否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它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动力和保证,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二者又统一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它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但并不否定道德尺度;历史评价高于伦理评价,但却不能取代伦理评价。主张“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就是最大的‘德’”,既违背社会历史上某些道德的恶曾起到“历史发展的杠杆”的作用的事实,又在理伦上犯了把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直接同一的错误。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成为判断道德进步与否的直接依据和标准;而且即使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是被生产力的所肯定的,是必然的,也不等于它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善的、道德的。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属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对其应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是行政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则中,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结构,为行政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同时,通过遵循相互适应律、动态平衡律、相对稳定律等基本规律,技术进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准行政、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的形成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中,技术进步依然通过对行政主体的优化、行政客体的整合、行政认识的深化及行政实践的规范等实现机制,持续推动着行政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技术差距理论,运用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扩展Cobb-Douglas函数,根据中国1995-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中国科技成果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生产力,修改之后的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更适用于中国;1995-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率达到27.63%,技术市场交易更能反映中国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快速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正>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是社会历史的一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凡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通用的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我们都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是片面的决定论,也不是"生产力万能"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它对社会发展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推进性作用.只有既了解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又了解生产力的局限性和一定意义上的"非决定性",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社会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不能离开技术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也为技术性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其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应从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及加强对高职院校资助等方面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它能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发科技动力的途径主要有:实现劳动者的"智化";推动生产资料的"物化";消弭科学技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任务,它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及时有效地保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常德为个案,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运作可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模式;企业办学或企业管理学校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1978-1988年,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国家技术观也在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技术观循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场挑战"-技术与制度的共变的历史路径,影响着中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我国的高职业教育应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操作型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5.
大学职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起来的。从历史上看,它依次经历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学已不仅是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担负着弘扬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只要承认存在着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必须承认普适价值的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一般规律与价值,同时要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普适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不断地推进政治改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促进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标准也存在着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现象。有关生产力标准的一些问题必须弄清楚。现仅就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所谓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是说只有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准为何具有绝对性的属性呢?这是由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它包括如下几个特性: 一是客观性。人类社会本身是一种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衡量它的进步的尺度,自然不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规定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定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性质、内容、范围和导向,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首先是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围绕着解决我国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展开的。对于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来说,改革绝不是什么外因。当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它制约着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但不能取代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论证当代中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条件、动力、途径及根本;深刻揭示当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我国民族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开创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吸收和借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努力探索和构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并总结出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不断采借、吸收先进生产力因素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创新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泰州市海陵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该区青年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究其原因,是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就业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为此亟需,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法规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职能整合,建立青年的就业、创业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