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文化研究语境中,以族裔散居视角去审视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界定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术语的文化内涵也就凸显出来.斯图亚特·霍尔作为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其"两栖人"独特的文化身份成为我们研究他本人及他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近三十年为考察时段,关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的提法颇多.就研究观念来看,"内转外突"模式存在着深层的弊端,而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考察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以此为视角,不难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逐渐破除了原有的"社会-政治"型式,向着新的"审美-历史"型式迈进.表现为审芙因素、形式因素的内部研究比重逐渐提升,涉及诸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外部研究也转换着其展现方式,内部与外部、审美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不断谋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比重,以促成"审美-历史"型式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3.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1,21(5):46-50
董仲舒以"天命"论、"阴阳五行"说为其哲学认识论的,以"服制象天"、"象天之德"为其方法论的,以"爵弥盛者文弥缛"为其服制文饰法则等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可移易的"礼乐文化"的规定内涵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庆炳"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想形成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文论转向的现实语境之中,其基本内涵是要使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既具有"现实性品格"又具有"审美性品格",从而对纯粹的"内部研究"和彻底的"外部研究"进行一种超越.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和对当下文学/文化现实的发言,"文化诗学"的理论主张已经明晰,操作方案已经基本成形,实践效果也已经得到学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6.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界缺少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董学文教授的《文学理论学导论》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围绕着对于《文学理论学导论》一书的基本评价,笔者提出了"一学三支论"的新观点.所谓"一学三支",就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少有三个分支学科,即学科理论、学科批评和学科史."文学理论学"应包括"文学理论的理论"、"文学理论的批评"和"文学理论史".还认为,"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观念,应废弃"文学"称呼,将"文艺"作为"语言艺术";应废弃"文学学",保留"文艺学"."文艺学"不等于"文艺理论",它的内涵要大得多,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史".应保持"文艺学"的独立性,严守"文艺学"的边界,防止"文化研究"的收编.  相似文献   

8.
卡西尔作为符号学美学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深邃广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卡西尔美学"的价值,即卡西尔直接关于艺术、审美的思想和理论.笔者在此试图深入卡西尔哲学的内部,以"功能本体论"为重点,深入讨论卡西尔哲学的美学影响,重新定位卡西尔理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即"自性".但是来自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学活动现象两个方面的"召唤"使得文学理论在"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之间徘徊不定.本文即通过剖析这两种"召唤"所形成的紧张关系来探讨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重提"细读"的原因在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上.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反观"细读"的提出者--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则不难发现其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长期缺乏"细读"的中国文艺学界来说,在当下盛行新观念、新理论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确定"直面文本"的批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可行的细读方法和步骤,是当前文学理论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的知识构成可以分为文学事实层面和时文学事实的阐释层面.文学理论具有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充分认识这两方面的性质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文学理论边界"问题.文学理论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是当代社会文化条件下文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一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大有以"西马"文论取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即时代性、黑人性、兼容性,探究其生命力所在,凸显非裔美国文学理论在美国黑人人权斗争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黑人美学构建的意义以及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接受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戏拟"叙事方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黄念然 《江汉论坛》2005,(4):105-107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文艺理论界中"文化研究"的发展动态作了简要回顾,就国内有关"文化研究"内涵的争论,以及对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的争论等重要问题作了梳理,并就由此而引起的有关文学理论是否将趋于泛化这一问题的争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不断涌现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的影响,作为"文艺学"和"美学"这些特定理论学科的研究者逐渐陷入一种空前的"困境"之中.如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理解的模糊,文学理论自身对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文学现象解释能力的弱化,文学理论研究遭到了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冲击与挑战等.理论"标新"意识的盛行、文本"解构"情绪的张扬以及主体"超我"关怀的下降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文学理论自身的"困境".因此,在当下形势中重构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便成为必然之举.只有在坚持"综合创新"的辩证原则下,探讨文学理论自身的转型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大众接受群体的双边努力,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族裔散居理论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社会和经济的跨学科理论,主要研究身份政治、归化、双重意识等问题.作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术语和概念,引起了当下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简要讨论的同时,探讨一下其应用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托尼·本尼特继承和深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的经验主义传统,提出了彻底社会历史化的文学观.他的文学理论并非一种纯审美的文学理论,而是一种介入社会现实的政治美学和革命批评.本尼特在通俗小说、文化机构和文化政策等领域践行了其文论,他倡导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介入这些领域,策略性地开辟出赢得文化领导权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一件艺术品--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美学"是西美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既具有社会学内涵,又有美学内涵.西美尔将社会形式作为社会学美学的审美起点.西美尔认为,社会形式具有艺术的视觉性、自主性、抽象性、距离性和愉悦性.冒险、进餐、交际都体现了社会形式的美学特征.西美尔通过揭示日常生活的审美结构,力图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解.西美尔的社会学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手工艺研究长期被边缘化,究其根源是我们缺少对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及价值的追溯和探究.如何厘清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内涵,以新的视角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成为当前关注的新目标.把工艺文化价值纳入非物质文化视角下,从民间工艺文化价值的缺失、民间工艺文化价值维度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非物质文化视角下研究民间工艺的方法和重要性,为深入科学开展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