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是促动我国人口迁移空前活跃的主要因素 ,而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区域差异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通过测算我国 1 985~ 1 990、 1 990~ 1 995和 1 995~ 2 0 0 0年各省区在人口迁移前后“人口-GDP”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验证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减缓作用。在此基础上 ,测算相应时段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情况下的各区域理论人口规模和人口迁移潜力 ,并分析了我国迁移人口的释放速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奕平 《人口研究》2002,26(4):59-65
美国人口的流动性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美国 90年代的人口迁移和以往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美国 2 0 0 0年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及美国人口统计署 1 993年至2 0 0 0年各年的“当前人口报告” ,本文分析了美国 90年代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如何推动人口迁移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是我国在人口发展深度转型阶段亟待突破的问题。当前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集聚地吸引人口迁入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牵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探究服务业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十分重要。研究基于2011-2017年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服务业集聚出发,兼顾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集聚程度,将服务业中新零售这一新业态纳入考量范围,设计新零售发展水平指数,实证检验三者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对人口净流入的规模的异质性作进一步讨论。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水平对人口迁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人口迁入有促进作用并随人口净迁入规模的扩大其影响变为显著;但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集聚却对人口迁移具有抑制作用,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二者未能形成良性共振;劳动力迁移则与新零售发展水平大体呈负相关关系,因人口净迁入规模有所差异,人口迁出地新零售业的适当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回流,人口迁入地新零售业的发展并不利于人口迁入甚至会阻碍人口迁入。研究认为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切实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抢抓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新机会,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妥善安排低技能劳动力再就业,因地制宜制定人口流动政策格外关键。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它的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年,上海在人口迁移方面更出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这些新动态,对指导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一、进一出一进的循环是上海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回顾1950~1989年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海有18年为人口净迁出,有22年为人口净迁入;  相似文献   

5.
城市迁移人口及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是人口的迁移增长 ,因此城市人口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是城市人口迁移的管理。本文根据城市人口迁移管理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要科学地依据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测定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对人口迁移增长的控制有科学的根据 ,对人口迁移增长有目标、有规划 ,并对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科学管理的创见  相似文献   

6.
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农村贫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迁移能消除农村贫困,但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加剧农村贫困。当迁移人口向农村的人均汇款大于迁移人口在农村的边际产出时,人口迁移将消除或改善农村贫困;相反,当迁移人口的人均汇款小于迁移人口在农村的边际产出时,人口迁移恶化农村贫困。当前中国农村的人口迁移在整体上是在消除农村贫困,但局部地区开始出现人口迁移恶化农村贫困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青年人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段成荣博士撰写的专著《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一书 ,已于 2 0 0 1年 4月由海潮出版社出版。该书对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历史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等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发展比较薄弱的现状 ,着重对开展人口迁移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比如 ,如何更好地在我国收集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信息 ,如何根据其它来源的资料开展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 ,在以往资料不全和资料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有关人口迁移历史趋势的研究 ,如何将…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省际迁移,是指青海人口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以改变迁移者常住户口所在地为标志,迁移对象是指全体人口,凡是在省与省之间定居性的人口迁移,以转移户口为界线,一律称为省际人口迁移。它意味着人口常住地在省与省之间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一、省际人口迁移的总量与阶段青海人口的省际迁移,历年的统计资料不完整。1954年到1979年的25年中,只有人口迁入与迁出总数,没有区分省际之间与省内地区之间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具体数字。1980年到1986年,省公安厅人口年报中,划分了省际人口迁移与省内人口迁移的具体界线,分别列出了具体数字,所以这七年的统计数字是比较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江西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生 《人口研究》2003,27(3):54-60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特征 ,但纵观江西发展 2 0年 ,已不难看出江西城市发展尚存在主观战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按照人口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江西省新世纪初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应立足实际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口迁移的要求 ,逐步形成以城市密集区 ,大中城市吸收人口为主 ,小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吸收人口为辅的人口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追  陈艳 《西北人口》2013,(6):56-59,6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双方均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人口迁移和流动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疆一直是人口迁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近年来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现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评价了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效果,指出了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的协调机制、采用灵活人口政策吸引外省优秀人口和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转型、人口频繁流动的条件下,婚迁由乡到城的单向迁移转变成为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婚迁者留在城市还是回到乡村,要取决于多种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度跨省婚迁的性别比发现,自1990年来的20年间我国省际婚迁性别比下降近一半。全国省际婚迁性别比呈现城市-城镇-乡村两端大中间小的“微笑曲线”。在婚迁的空间选择上,男性以城市为主,女性则以乡村为主。进一步分析影响婚姻迁移的因素发现,经济变量中人均GDP对总婚迁和城市婚迁呈正向影响,城镇和乡村呈负向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对婚姻迁移产生正向影响,但消费的城乡差别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人口的城乡流动与迁移以及社会变量中各因素对跨省婚迁产生正向影响,而文化变量中的各因素则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描述了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人口迁移的活跃程度和空间分布的新特征。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1990年和2000年影响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的综合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显示:人均GDP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在逐渐上升。针对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本文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creasingly since the 1960s and 1970s, population migration trend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driven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second western population core. The burgeoning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long the Pacific Coast has fueled the emergence of a significant interconnected system of western metropolitan areas that increasingly rivals the primacy of the long-established northeastern core. During the 1990s the dispersal of population downward within the western urban hierarchy supplanted a much diminished Frostbelt-to-Sunbelt trend to become the most salient aspect of national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Bay Area conurbations are serving as the primary pivots fueling the extension of a western urban subsystem. In this study we use county-level IRS matched tax return data and the newly defined Core Based Statistical Area (CBSA) units to explore the recent (1995–2000) flows of U.S. internal migrants within the functional urban system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e present maps based on demographic effectiveness and on a new migration impact measure to examine and illustrate the evolving spati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cross the West.
Christopher J. HenrieEmail:
  相似文献   

15.
Guatemala has the highest fertility of any country in Latin America, and it is also the least urbanized. Projected rural-urban migration will shift more of Guatemala's population from rural areas into towns and cities. This article uses retrospective life-history data collected in migrant origin and destination areas in Guatemala to compare the fertility of rural-urban migrant women to that of rural and urban nonmigrants. Results from discrete-time hazard regression models of union formation, first birth, and third and higher parity births indicate that delayed marriage while still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apid adoption of urban fertility practices after migration, result in intermediate migrant fertility that is closer to that of urban natives than rural nonmigrants. If current patterns are any guide to the future,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from high fertility rural areas to towns and cities in Guatemala will accelerate the decline in aggregate fertility beyond what would have resulted from declines in rural and urban fertility alone.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年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老年人口跨地市级迁移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依旧把经济发达地带、大城市作为主要迁入地,与青壮年人口迁移方向产生同构。城乡老年迁移人口在迁移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市户籍老年迁移人口受家庭因素驱动更大,农村户籍老年人的迁移原因更多元。从对迁入地的影响来看,国内老年迁移人口的迁入地过于集中,将对迁入地的社会医疗服务设施等构成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涂肇庆  原新 《南方人口》2002,17(4):34-40
所谓替代迁移是指迁移人口对长期处于更替生育水平以下的人口,因人口自然减少而产生的替代效用。广东省不但是全国人口流动和迁移最活跃的省份,而且人口总和生育率已连续10年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本文实证分析广东省在无流动人口、保持峰值人口、维持峰值劳动年龄人口和潜在供养比最大值等条件下,流迁人口对总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替代效应,认为适度替代流迁人口是解决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地区所产生的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