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但以他那“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以他那些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文艺的发展。鲁迅虽然没有关于现代文学的批评专著,但散见于他文集中的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小引”及有关评介文章,都闪耀着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学习。鲁迅的文学批评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所谈的仅是鲁迅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  相似文献   

2.
咏枫 《社会科学》2000,(3):68-72
梁启超在一次讲演中说:“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其实,要回答“是什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比如艺术批评是什么,就是一个伤透脑筋的问题。要直接说明白“艺术批评是什么”也许不太容易。让我们先来清理一下已有的艺术批评本性观,搞清艺术批评不该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部门。前苏联拉克金在《简明文学百科全书》“文学批评”条目中为“文学批评”下定义时就持这种见解:“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种类之一”,它要求于批评家的不是科学的天赋,而是艺术的天赋———“批评家的天才应当含有近似于艺术本身的特质”①。…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基本思路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借鉴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一著,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一个典范。该著首先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并以一作品”为轴心,建立起艺术批评的诸座标,这个座标即可看作是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形态,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一。这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考察分析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形…  相似文献   

4.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在回顾他小说创作的经历后,居然愤愤地说:“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1鲁迅当年所指出批评界“举之上天”、“按之入地”的现象,在当今文坛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要么是恣意吹捧一味抬高;要么是酷评骂评无端贬抑,形成文学批评界非正常非学术的批评状况,无怪乎有人将这样的文学批评视为“红白喜…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以“距离”为核心观念对鲁迅性格中的诗人特质与其创作中的“纯艺术”作品做了精彩的阐发和论析,是“距离”美学思想应用于实际批评的最初尝试。分析《鲁迅批判》中体现出来的“距离”美学思想,不仅对研究基础极为厚重的鲁迅研究有所启发,也为“距离说”的中国影响及其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提供一个有力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杨春时 《中州学刊》2006,(3):236-241
美学的演变带动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变迁。在客体性美学框架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再现说”,强调现实对作品的影响,批评是针对文本的客观解释与评价。主体性美学的确立,导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理论基于“表现说”,批评转向对作家的研究、评价并强调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主体间性美学确立后,批评基于“对话论”,批评是阐释者与文本的沟通、理解,强调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7.
批评的精神     
批评的精神张荣翼文学批评的核心部分是对文学本文的批评,这一认识没有什么大的异议和歧见。作为对本文的批评,文学批评不仅在时间上,而且也在逻辑上成为了一种后设的领域,就是说,先要有文学本文的写作,尔后才有文学批评的写作,这种“先”与“后”的差异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8.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 ,由卜召林教授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下称《研究》问世了。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 ,以“五四”以来的文学批评为历史框架 ,以宏阔的结构和多维的审视视角 ,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在对极富典型性的新文学批评家进行个案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设若从批评家的认知结构和职业取向来考察,历来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主要有以下三类:学者型批评、作家型批评、专门家或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三类批评之中,显然不应低估后者在批评史上的中坚作用。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说过,文学批评发展到“为批评的批评”的产生,“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2页)例如我国以笺疏派、诗话派、评点派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4.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或许就是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也有人称文化批评 )。对此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人言言殊。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的逝去 ,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除去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谈 ,比较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 ?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种转化是文学批评的转机还是文学批评的堕落 ?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社会学批评或所谓“外在批评”?如果是的话 ,它与审美批评的关系又如何 ?它是向庸俗社会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16.
郭志强 《晋阳学刊》2006,(2):114-117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较早是由鲁迅论及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讽刺小说”的论述被后来的众多文学批评者奉为对古代讽刺小说批评的典范,但他们没有看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发现鲁迅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继《红楼梦评论》之后写的另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境界说”是此著作的中心论题,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学批评以190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新概念,直接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后期,主要继承中国传统并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因素,融合贯通化为他的美学思想营养,创立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以下就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中西美学思想及其批评方法的继承、融合与发展谈几点浅见。一、“境界说”基本理论内涵及其构架《人间词话》分为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波 《东岳论丛》2002,23(4):81-83
梁实秋继承白璧德的衣钵 ,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批评模式。他对文学批评的界定是“既非艺术 ,更非科学”。他认为 ,文学批评不是攻击 ,不是研究 ,不是鉴赏。“判断”一词是梁实秋建设文学批评的核心词。人性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基础。但他对人性观念并未解释清楚。在五四反传统的呼声中 ,梁实秋却自觉地与传统认同 ,决定了梁实秋是远离五四主潮文学观念的。在新文学史上除社会批评、印象批评、表现说批评之外 ,他开创了道德批评模式 ,是一个有个性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陈方竞 《文史哲》2008,2(2):145-154
胡风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左翼文学独立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胡风对文学创作特有的生命形态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和理论升华,为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对此,只有在他与鲁迅的深刻联系中才能得到更为准确、深入的认识。对于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局限及其产生的根源,也只有在与鲁迅的比较中才能得到认识上的深化,才能看清胡风批评理论的"诗性"特征,看清其与时代相关的批评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高玉 《学术界》2006,(1):98-104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学院批评主要存在着五大问题:教条主义;泛文学批评;职业实用主义;体制病;敬业精神的匮乏。当代学院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会陷入困境?经济和时代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学者自身,还在于学院批评内部。我们应该提倡学院批评的历史感、神圣感和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