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吗?》作者韩铁稳原载《逻辑与语言学习》增刊·《逻辑论文集》1988年5月出版。该文认为“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的论点,混淆了命题、判断和语句的关系。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判断是断定了的命题,命题真包含判断,在命题里有判断和非判断两个子集。  相似文献   

2.
所谓规范命题的真值定位,即对规范命题的真值如何理解、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只有对规范命题的真值予以准确定位,才有可能正确把握规范命题及其有关内容。目前关于规范命题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或主张,其原因正是与规范命题的真值定位有关。规范命题的真值定位,是考察规范命题逻辑方阵的前提。众所周知,规范命题逻辑方阵5直言命题逻辑方阵和模态命题逻辑方阵非常相似。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则在于它们的真值定位是不一样的。对于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来说,它们的真值都体现为真或假。不同种类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值对应关系,实…  相似文献   

3.
命题与判断本质论析马养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教研室每一门科学体系,实质都是一个命题、判断或陈述句的序列,语言学、逻辑学更直接把命题、判断或语句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命题、判断和语句,就成了各门科学的上位概念或者基本概念。如何确定命题与判断的本质,对于规范各...  相似文献   

4.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14,(6):143-145
动词过去时态的语法标记式“v-ed”原来的语法意义为表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IF假设条件分句中的“v-ed”通过隐喻模式,在从时间域到真值判断域的投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即“真实性距离”,而此新的语法意义与假设条件句的命题意义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理解中,命题被认为是真值的承担者、是语句的意义,并在语言、思想和心灵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作用,那么,当我们相信什么东西时,我们的信念该如何与命题有关系呢?罗素在对信念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命题与信念内容相关联,从而开启了现当代命题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陈伟 《兰州学刊》2008,4(4):5-8
柯亨(Gerald Allan Cohen)在其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并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首要性命题”?柯亨论证“首要性”命题的文本依据和逻辑依据又是什么?他的论证是否成立?我们如何看待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解读路径?文章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阐论。  相似文献   

7.
半截子悖论命题虽然都能由其真推出其为假,但它们并不符合罗素说的“无意义”,没有所表示的内容无法判断真假;并且它们也不需要用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来区分真假。在鲍契瓦的三值逻辑中,它们的值为假,而不像严格悖论的值是“悖谬的”。从克里普克的间隙论方案看,它们不像严格悖论命题是“无根基的”,处于真值间隙状态。用语境敏感方案来衡量,它们的值并不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弗协调逻辑的观点看,它们并不像严格悖论语句那样“既真又假”。总之,与严格悖论命题不能简单地取真假二值中的任何一个不同,半截子悖论命题是“有根基的”,据其语义可析出其值为假。  相似文献   

8.
罗素曾经认为每一个语句都对应一个被称作命题的超语言的复杂对象。这种观点使真假失去了本体论上的区别,因为真值为真的语句对应的真命题和真值为假的语句对应的假命题都是存在的。后来,他受摹状词理论的启发,提出只有真值为真的语句才有对应的复杂对象,这样的复杂对象被称为事实。他以此为线索,提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一个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该语句对应一个事实。通过较为详细地考察罗素的事实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这个概念在罗素真理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指出:由于事实只不过是真命题的别名,所以建立在事实概念基础上的真理符合论的定义是一个空洞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自然语言逻辑的本体论承诺是范围最广泛、最具实用价值的关于“在者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回归这种本体论承诺,就是既承认存在的外在矛盾,又承认在者的内在矛盾,前者是形式逻辑“是非”矛盾命题之异真值规律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内容逻辑“正反”矛盾命题之同真值规律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作者提出了集逻辑形式否定(!)与辩证内容否定(~)于一身的关于性质判断一切矛盾关系的“否定方阵,”由此从根本上拓展了现代逻辑核心理论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现代广告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既有商业性,又有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广告文化的批判在于它的“虚假性”,即广告消费的虚假性、大众需求的虚假性以及文化幸福感认同的虚假性。广告文化的真正负面性在于:广告传播助长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媚俗的广告传播异化了社会价值,导致受众价值判断迷惘。  相似文献   

11.
“白马非马”小议康中乾“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名学思想中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等于马”。由此,公孙龙被扣上了诡辩家的帽子。本文认为,“白马非马”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命题。这里的白马和马都是在两重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影视研究领域中“影视美学”愈益为人们所重视。与之相类的还有诸如“影视文化”、“影视传播”、“影视语言”等等,这类命题本身就带有宏观研究性质,但同时也因之而带来了许多新的疑惑。如影、视合称是一种什么概念?能否将电影、电视放在一起作整体讨论?如何界定和阐释影视艺术的异同及其规律性?凡此种种都可写出专论,且都有自己特殊的理论、语境和现实意义。鉴于目前“影视美学”方兴未艾,本文拟就此命题的一些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求得影、视理论界同仁的指教与共识。一、关于“影视美学”的范畴及其内涵影视美学…  相似文献   

13.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有所断定指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它是判断的基本特征。这两个关于判断“断定”的命题已为逻辑界普遍接受和采用。但是,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复合判断的断定中的一些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一复合判断“断定”的内容是什么?所谓断定的内容,在这里指的是断定的对象,即被断定的是什么?若以简单判断中性质判断为例,断定的内容就是对象和属性间的联系。譬如在“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语句、判断和命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句、判断和命题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学习逻辑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别,并且应该用命题代替判断作为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之一,以避免采用判断称谓形成的内容体系上的前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一、广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社会历史发展现在正处在什么时代?将会过渡到什么时代?这些时代有些什么特征?对广东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什么挑战?这是我们制订文化建设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时代的划分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代,一是“前工业时代”,二是“工业时代”,三是“后工业时代”。在文化学领域,则有人把这三个时代分别表述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也有人把“文化时代”叫做“信息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的问题,是青年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早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许多规定,这些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同,借以规定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命题:1、“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命题到底哪一个代表了成熟的科学的观点,它们的关系如何?对此,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并存在着观点分歧的。本文拟对上述三个命题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及其方法论特点作一分析和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揭示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方法所起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 形式逻辑认为,论证是由推理构成的证明和反驳。以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为证明;以已知真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过程为反驳。它们所运用的,不仅是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也是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辩证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前进一步,它不仅要求论证要遵守形式逻辑的一切规则和规律,而且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进一步保证论述的真实性。毛泽东的论证理论,深刻地说明了辩证逻辑的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合理性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关于合理性的实质内涵 什么是“合理性”?“合理性”究竟指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合理性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人们对“合理性”实质内涵的理解,可谓歧义丛生,因而对“合理性”的概念界定也是五花八门。但总地看来,较有代表性的理解及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有人认为,人们对“合理性”的内涵从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其中较为普遍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科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它含有“合事实、合理性、合规律与合逻辑”的意思;另一种则本身就是价值判断,含有“合目的、合理想、合原则”及“是应该的”意思。 也…  相似文献   

19.
预设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泽洪 《学术研究》2006,6(11):13-17
本文就预设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从命题或语句是否具有真假值的角度来定义和考察预设,这种意义上的预设我们谓之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满足语义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一些学者对语义预设的诘难,是可以反驳的。二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这就是中外学者关于语用预设研究的实质。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对预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层面不一样,但它们双方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艺术演进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现象,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演奏乐器探索中出现的新“物种”——革胡,这些新事物中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这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艺术”及它能够承担什么?——这是基于华夏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艺术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发展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由四个更具体的问题构成:什么是中国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社会性?中国现代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两个路径完成,一是为承认而斗争,二是为“满足需要”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