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诗词中以杏花酒为主要题材书写"桃源意象"十分普遍,"醉饮杏花"为代表的诗意生活方式闪现着文人群体的人生理想。杏花酒题材较之其他桃源相关书写,特殊之处在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仙隐色彩交织互动,呈现亦真亦幻的生活场景,给人祥和安宁的画面真实感,桃源不唯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之所在。杏花与酒能承载文人群体的隐逸情怀与生活理想跟自身特性密不可分。宋人诗词里的"桃源意象",既秉承前代文人墨客之闲雅风情,又对后来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诗人常常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众多的丈人诗词中,蟋蟀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意象.笔者认为,蟋蟀在古代诗词中以"悲秋"这一文化心理为基础,包含了人生失意的愁苦、相思离愁、怀乡等丰厚的内涵,具有特点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与酒形成不解之缘,并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借助酒的催生、烘托与陪衬,中国古典诗词获得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散发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命题。顺德"饮灯酒"传统节庆蕴含文化自信因素,且建构积极的生活,主要表径有:乡民参加灯酒活动热情高,活动公益竞投主旨突出,活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探究其文化自信之因,与顺德经济发达、乡民眼界开阔、爱国爱家情怀、乡民求吉需求有关。顺德"饮灯酒"节庆,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增加乡民凝聚力,传播美好社会风尚,彰显文化自信的多方价值,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听雨诗探论     
"听雨"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事。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听雨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类型。中国古典诗词对听雨的书写,有一个绵长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时代。听雨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类型,不仅是因为写到听雨的诗词数量多,更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书写模式。这个模式包括选择特定的意象,如芭蕉、荷叶、梧桐、台阶、屋檐、船篷等;也包括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如夜长不寐、羁旅思乡。至宋代,听雨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闲适心态与书斋趣味,而元代以后大量出现的"听雨图""听雨图题诗"表明"听雨"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韦庄是唐末五代一位诗词兼擅的大家,他带着深厚的诗学积累进入词的创作,诗对词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情怀的抒发和清丽的词风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主要源于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心态.韦词在韦诗的影响下,词中出现了一定的诗化倾向,从而成为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7.
许定国 《船山学刊》2004,(2):18-21,32
湘楚文化渊源于远古少昊氏,首领帝俊与其部属祝融,均为以"人鸟合一"文化图腾为标志的"太阳鸟"信仰部族领袖.由楚人拜日崇火,敬凤崇鸟习俗演化为湖湘文化中的一脉"凤鸟文化"传统,在屈原楚辞骚赋、王船山诗词中,有大量的"咏鸟"、"颂凤"内容.初步搜检,船山诗词中出现的鸟类有正式名称者即达55种,其他间接统称为"金乌"(太阳鸟)、"自鸟"、"青鸟"、"玄禽"的难计其数.涉及"咏鸟颂凤"诗词达700余首,占船山诗词作品1/3强.而在船山美学思想空间里,更出现了富有"凤鸟文化"特色的古典生命美学系列观念,即关于审美生成的本体生命美学观;关于审美价值的生命自由超越观;关于审美境界的生命空灵飘逸观.  相似文献   

8.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2006,26(4):157-160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渐趋成为热点。家族书写通过家族历史所展现的个体记忆与历史创伤亦成为阐释不同族群或某一集体记忆的方式。家族书写并非单纯的历史书写或历史建构,而是家族叙事、历史再现、个体心灵之间的交互印证。家族书写将族群创伤视为人类命运中的苦难经历,在悲悯情怀之中以个人、家族的历史体验审视"大历史"或正统历史的遗忘,寻求超越历史创伤的途径,形成超越历史本身的文学张力,提供辩证思考台湾文化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深刻影响着北宋社会的政治气候、文化思潮、文学风貌,以及士人的人格精神状态。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文人的忧患意识与革新精神,但战争的失利,以及主战与主和之激烈论争所引发的严酷党争,使得北宋文人透显出浓重的"倦客"情怀,并转化为沉郁感伤、敏感幽婉的创作心理,最5 4终流露于他们的诗词创作中。通过揭示宋夏战争与北宋文人"倦客"情怀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深入发掘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多重人格心理,同时也可窥见民族关系格局对时代精神以及文学风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金末元初文坛,刘秉忠是一位特色独具的文人。他身为忽必烈政权中重要的辅佐之臣,长期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不仅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词中处处洋溢着道教文化与情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3.
林幸谦 《学术月刊》2013,(4):102-110
台湾当代海外作家的"离散"(diaspora)文学书写,将现代中国人集体流放现象再现为一种标记远离乡土的文化符号,体现较为特出的离散叙述和流放语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量到美国留学而后居留下来成为知名作家。他们身在异乡心怀故土,形成了新大陆上的离散文学作家群体,表现了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不论出生于大陆与否,这些作家在乡土的追思中体现了矛盾的认同意识与离散语境,在关注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变动之余,也对民族文化的命运表现了强烈的关怀与忧虑。他们身处故乡与异乡之间,书写复杂的原乡情怀,表现出隐性或显性的离散与自我放逐情感。这些海外作家的离散情意结,也代表了海外孤儿追思大陆故土与台湾家园的乡土文化情怀。他们将中华民族集体离散的文化现象再现为独一无二的文学符号,构成台湾离散文学的主题和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文书中的“酢”、“苦酒”与葡萄酒的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文书中"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葡萄酢或者说葡萄酒;二是指醋。唐西州时期,酢就是指醋,出现了葡萄醋。古代吐鲁番地区的葡萄酒包括酒、酢、苦酒三种,其中酒是一种甜型红葡萄酒,酢是一种干型红葡萄酒,苦酒是一种干型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高昌国时期,酢与酒并用或连用,都是指葡萄酒,酢酒是酢与酒,不是指醋;它们都可作为葡萄园租酒,两者区别不大。浆、苦酒、酒、酢四者,价格递增。自高昌时期,中原地区谷物酒中的"麴糵"技术已在三种酒中得到应用。尽管从文书中看,谷物加工产品酢在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很有限,但也表明谷物加工产品及加工技术在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存在与影响,特别是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古代吐鲁番地区借用中原名词"酒"、"酢"、"苦酒"来表述不同种类的葡萄酒,就是其写照,这也反映出古代中原西域间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华文文学中存在着寻根写作、乡愁书写、故国想象、探亲与旅游文学等有着相同母题和近似创作心理的"回归"写作现象。此类"回归"写作的表层显象是书写者的身份认同与原乡崇拜;内在成因是华人族群的"叶落归根"、"安土重迁"等儒家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华人族群集体无意识;外部的推动力则是"五四"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此类"回归"写作,具有人性书写的多重面貌,表现出了复调叙事的独特况味,增强了华文文学创作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20,(1):98-102
作为海南本土文学家,丘濬长于沧海之滨而宦游于禁闱之地;贵为内阁名臣却屡怀乘桴之思,这一独特的心路历程在丘濬创作中凝聚为引人瞩目的涉海意象,成为折射其人生心境的典型载体。早期丘濬以"遥指中原"之志自我期许,故将穷荒远海讴赞为不减中州的奇绝瀛海;初入禁闱则以踊跃鸣盛之情自我幻化,故将帝乡宦海视为人间瀛海;晚年垂暮则因素心难遂而自我失据,故将一腔孤忱寄托于梦中远海。丘濬诗词涉海意象的哲思内涵容有不足,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奏以及对忠孝两种人生路径的双重悲鸣,既深度契合丘濬作为理学名臣的人格境界,亦对传统士大夫群体的家国情怀做出了深挚书写,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纵览那几十万首的诗词,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一类便是“酒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总有一股浓浓的酒香。诗人借用同一意象———酒,表达出迥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女娲和姜媛神话的文学书写以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宏大政治意识表达对圣王英雄的颂扬,保留着神话本有的神圣性特征;后期则流变为卑微文人意识中的消极退避与孤愤情怀,具有抒情性特征.女娲和姜媛神话后期的文学书写,代表了神话之抒情性意义建构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桓温取道三峡、进击成汉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有着非常显著的原型意义。桓温识八阵于鱼复并赋《八阵图》诗,开启了"八阵图"这一具有特殊文化蕴含的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世代书写;《世说新语》中,有关桓温三峡中黜免部属及见绝壁而叹的故事,则分别引发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关于"哀猿"、"峡险"两个文化原型的书写热潮。  相似文献   

20.
论柳如是诗词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历代女子的诗作,柳如是的诗词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境界,主要表现在独立自主的人格美、博大的爱国情怀、现代意味的爱情观等方面,这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柳如是特殊的乐妓身份及个人生活环境,是其诗词美学价值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