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9-125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秦汉帝国及"华夏—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疆域与民族基础。楚人坚定的华夏观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特别是对黄帝世系及华夏神话的尊崇与认同,是楚人实行疆域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越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此指明了熊渠迁居的南方蛮夷之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3.
湖北,古为“蛮服”之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它地处长江中游,面积17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腹地水陆交通中心。古代“三苗”,“濮”,“巴”,“蛮”,“楚”,“越”等部族曾繁衍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回族自元代进入湖北后,几百年来,和各兄弟民族交错杂居,友好相处,为共同开发湖北,推动湖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湖北回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5.
裴艾琳 《社会科学》2021,(11):156-170
唐五代时期是南方地区华夏化的重要阶段。唐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被纳入华夏网络的程度明显不同,突出体现在以湘水为线划分的东、西两区域中羁縻州县的设置情况。西南土著政治体一面藉由羁縻府州等制度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从而实现政治上由异转同,另一方面又能维持其非华夏化的政治实态,而游移于华夏网络的内外,是唐朝南方华夏化多元性的体现。华夏王朝通过羁縻、征税、置县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华夏网络在南方边地的多元性,使"蛮夷"与"华夏"得以融为一体,推动了士人对南方认识的发展,不仅从观念和体制上维系了构建华夏边缘的羁縻制度,还是南方族群生存形态在五代及两宋得以延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其种类繁多,互不统属,所以称“百越”或“百粤”。由于越人比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落后,被视为“不受正朔”的蛮夷。 关于古越人的族源问题,《史记》、《汉书》诸文献皆云:“少康之后”,即越人最早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这大概是越人的附托之词,或者是一些汉族文人的猜测,我国近代少数民族中亦不乏见此类传说。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已纠正了上述错误,他明确指出:“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7.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中华民族,是指1911—1949年的中华民国和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文章认为,“中华”作为民族名称最初专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作为国名则最早也是专指华夏族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带的“中国”。当时长江中游地带的楚族不在华夏族的范围内,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也不曾入华夏族之列,更边远的其他民族群体也都不是华夏族。公元前3世纪末叶之后,秦朝和汉朝先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原来的华夏族为核心,形成了汉族;以原来中原地区的“中国”为基础,扩大了统治的范围,把非汉族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包括了进去,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此大家庭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经常出现分裂,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与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于1982年11月中旬在武昌召开了“楚族的起源”专题学术讨论会。省内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语言学界的楚史研究会成员五十六人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各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有的同志认为楚族起源于东方。提出神鸟凤凰是楚人先祖信仰崇拜的大神,而凤鸟图腾“只能来自东方”,所以,后来立国于江汉地区的楚人,是来自东方一个以凤鸟为图腾的古老民族,在商代,“荆楚地区并不包括楚人。楚即淮夷,与东夷少昊氏集团关系很深,楚之先民实居淮水下游。武庚叛乱中,参加反围的“熊、盈十有七国”,就有楚人的“熊国”在内。楚人战败后,溯江西上,到达沮  相似文献   

12.
战国后期 ,秦国在统一巴蜀前后与巴蜀民族始终发展着不同的关系。统一之前 ,秦国与巴、蜀两国虽说很友好 ,却存在领土争夺与统一对方的问题 :秦国为从蜀国收复失地而暗中努力 ,巴国依附于秦国 ;统一之初 ,秦在两地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策 ;30年后 ,秦国完全废除了蜀侯在蜀地的统治 ,直接统治蜀地 ;在巴地 ,秦国仍然施行“蛮夷君长”制。这与两地民族之历史、社会现状有密切关系。秦国的做法为后代王朝整合、统治南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3.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4.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15.
朱圣明 《学术月刊》2022,(4):183-196
秦汉时期,边塞被赋予了限制亡入、亡出的职能,但北边的越塞现象仍然经常发生。其中,尤以边民的亡出最具代表性。在其时东北塞外,基于边民群体性越塞亡出的基本史实和华夷区分的观念意识,形成了两条“边民—亡人—蛮夷”的身份演生路径。边民跨越边塞成为“亡人”后,除有以“中国人”身份区别于当地“蛮夷”外,其亦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被辨识、建构成“蛮夷”。关于“亡人”“蛮夷”身份的辨识及二者关系的解说,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显著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汉族的祖先——华夏族为中心,四周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兄弟民族。而这些兄弟民族大都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少数虽然出现了部落联盟和国家,但是最后不免被强国所征服。《礼记·王制》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种夷、蛮、戎、狄的称号,并不是指四种民族,而是华夏人对他们的通称。它们既不是氏族,也不是部落,更不是民族,而是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例如戎,不是指戴甲负戈的人,而是泛指西方的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赋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广安的土地上,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自荆扬,西至益梁,居住着大大小小数十种少数民族,他们皆被泛称为“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式”、“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①“南蛮”中的蛮、僚(潦)、俚族,②是秦汉以后南方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支,他们向封建政府交纳的赋税,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③封建国家向人民征收田租、赋税来维持国家财政开支,向人民征发兵役、…  相似文献   

19.
楚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自来由特征鲜明的南北两大系统构成。在先秦,文化上的南北分野尤其明显。北方文化严谨朴实,南方文化活泼思辩;北方文化注重现实,南方文化务求浪漫。南方文化中,楚文化成就最突出,特征更鲜明。最能体现楚文化精神的是老子、庄子和屈原。我们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与探讨,以期弘扬这富于无穷魅力的民族文化。 (一)博大的包容精神楚人长期处在非夏非夷而又亦夏亦夷与荆蛮共存的特殊的民族环境中。楚民族特殊的历史形成过程,在荆蛮土著民族看来,楚代表华夏势力(参见拙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2期)。楚人也乐以华夏自居,侪身华夏之列。《楚世家》记载:  相似文献   

20.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吕氏春秋·恃君览》)。壮族源于我国周泰时期的南方百越(粤)族群,是聚居于岭南西部地区(包括今广东西北部及广西境属)的西欧、骆越(亦并称“西越”或“瓯骆越”)部族的一支后裔。东汉至隋唐,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乌浒、俚、僚等群体名称。而“俚人,即乌浒蛮”(《南州异物志》)。对于他们的族源关系,《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俍、曰俚、曰僚、曰迤……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宋元以降,广西部分地区又出现“僮(壮)人”、“僮人”之称;明代古籍常以“僮俍”或“瑶僮”并称,言广西“无地无瑶僮”,又有居民为“僮八民二”或“僮七民三”之说。延至清代,“僮(壮)”遂为相当普遍的民族称谓。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蛮越之介,自此谕岭而居溪峒.分瑶、僮(壮)二种.瑶乃荆蛮,僮则旧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