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适对孔子的态度,一般都以为是否定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加上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不留情面,所以人们往往都认为他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一个反孔派。然而,胡适本人并不接受这种看法。早在1948年,他在致陈之藩的一封信中就说过:“关于‘孔家店’,我向来不主张轻视或武断的抹杀。你看见了我的《说儒》篇吗?那是很重视孔子的历史地位的。”①直到晚年,他在口述自传时仍然念念不忘这件事:“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胡适治学,一贯恪守历史主义原则,即无论做什么学问,他都力求从历史因素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对象。他的文学革命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问题。历史主义原则为胡适文学革命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他能够在“承认白话是活文字”的起点上,通过对中外文学演变史的分析,对白话文学主张作出历史主义的沉思。他说,从1916年2月到3月,“我的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字’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字’的历…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前开始跟罗老师读书时有一个感觉,顺着他指出的方向走过去。就进入一片广阔鲜活的知识和思想的空间.也立即领略了学术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幸得人这样一位博学闳思的导师门下,在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里承受他引导点拨,受益终身,这自不待言。而懵懂如我,开始意识到关于历史学专业和学术生活的一些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对有些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自觉的追问和思考。有了一些逐渐清晰起来的想法和信念,回想起来,也多来自于十年前跟他读书时他的启蒙和引导。来自于后来对他的著述言传的体悟和反思。在我逐渐形成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人格的概念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切近的典范。平日里读书学习、琢磨问题的时候。会经常想起先师写过和说过的话。又不免会在想象中向他请教.猜想他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判断会是怎样。所以有时会觉得,他的去世给学生留下的空虚和遗憾现在竞比他去世之初的那段时间还要大。我想,在读书做学问和生活的同时继续去努力了解他、理解他。该当是我一辈子的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胡适是个特殊的政治人物,一个学者型的政客。他一再表示“不谈政治”,可是终生都没有离开过政治;他始终以超党派人士自居,但是在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大潮中,他的政治立场却是明确的;他几度下决心要关起门搞学问,但总是经不起现实的刺激,而一再投进政治漩涡。总之,他终生都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胡适对政治的这种兴趣又有其特殊之处,从而使他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人物。对此,他自己有过一个值得重视的表白:“除了一任四年的战时中国驻美大使之外,我甚少参预实际政治。但是在我成年以后的生命里,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应当如何理解胡适的这个表白呢?如果从胡适的一生来看,他这里所说的对政治那种所谓“不感兴趣的兴趣”,实质是一个学者对政治的特殊兴趣。具体来说,他想尽量摆脱现实的政治活动干扰,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政治、关心政治。由此,也就形成了胡适一套特有的政治哲学,而这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则是在他全部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本来是1934年为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1959年中华重印本改名《校勘学释例》,以下简称《释例》)写的一篇序文。陈垣在1930年用故宫发现的《元典章》的元刻本对校沈家本刻本,后来又用诸本互校,校得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之处,凡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六卷。接着陈氏又从一万二千余条错误中,挑出一千多条,各依其所以致误之由,分别类例,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这是现代校勘学上的一部杰作,为我们提供了校勘学的范例,也为我们指出了校勘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论。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以下简称《校勘论》),就是在总结陈垣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对校勘学方法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校勘论》在1955年批判胡适的运动中,没有例外地也受到了批判,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赵俪生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批判胡适的考据方法和校勘方法。去年赵先生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一文,在对胡适的历史考证方法重新作出恰如其分评价的同时,对胡适的《校勘论》也作了新的评述,承认胡适在《水经注》的校勘上,“确确实实花了很老实、很大的力气”;承认他自己二十四年前,对胡适校勘方法论的某些论点“做了挖苦”,“是不合适的”。赵先生还由此“认识到在校勘工作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校,一句话一句话地对,一个本子一个本子的比,是无可选择的方法”。赵先生的这些意见话虽不多,含义却很深刻。可是如果作为对胡适《校勘论》的全面评价,那就很不够了。我以为给胡适《校勘论》以适当的肯定,这是对的,但必须同时看到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对胡适的《校勘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为了行文方便,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先谈它正确的方面,再谈它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7.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这次参加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会上得到了各位先生、同志的论文,大概翻了一翻,内容很多,有心得的地方也很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这个会上本来不打算讲什么话,因为自己懂得并不多。不过、主席同志他要我来讲一点,所以我就临时凑了一凑。讲讲自己的治学经验。实际上也谈不上什么治学经验。只是把学习的一些感受、这次开会得到的一些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当然,有些意见自己过去也写出来过。今天对过去写过的东西不必多谈,只是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些。  相似文献   

8.
儒家传统与茅盾的尚群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一定意义而言,五四时期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们都以自己的理解鼓吹过个人主义,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这些求新的作家们都或是用他们的作品,或是用他们的理论提倡过个人主义,尽管所用的符号各有不同,尽管其中大多数人后来也都又回到群体主义的逻辑上来。茅盾也分明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是提倡新文化、主张文学革命的“引路的先觉”,然而,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茅盾在这个人群中,是一个特例,他很少,甚至可以说他几乎就没有明确地鼓吹过个人主义。一个表面的症状是,…  相似文献   

9.
韩连琪教授字东生,1910年出生于山东安丘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35年毕业于青岛旧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此时的山东大学正值辉煌时期,校长为“五四”时代的老作家杨振声。他倡导民主办学、名师执教,一时间海内众多博学闳通之士如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游国恩、王统照、丁山等都从四面八方云集山大,竞相驰骋所能,授徒讲课。韩先生是1931年暑期考进山大的,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历为优等奖学金的获得者。著名古文字学家和史学家了山先生对韩先生的勤奋好学、颖悟过人格外赏识,曾有意留他担任自己的研究助手和接班人,但由于种…  相似文献   

10.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 ,胡适一直被视为“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 ,而胡适本人 ,则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他所指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又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使我们有必要关注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 ,这不但能使我们了解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胡适思想的理解。1  与对先秦、清代的研究相比 ,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但他对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嘉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关于它的产生原因和历史作用,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五十年代,批判胡适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史学界曾对乾嘉学派做过评价,认为它是清朝统治者政治绝对专制,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的产物;论其作用,则贬多誉少。六十年代,有人针对当时史学界出现的一些议论,又把乾嘉学派端出来批判一番。今天,在学术领域内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回过头去看看以往的这些文章,不免使人感到有重新探讨的必要。因此,去年九月在北戴河举行的清史学术讨论会上,这个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尽管目前大家的观点还不径相一致,分歧甚大,但只要展开讨论,认真分析,求同存异,逐步深入,是可以取得比较公允的结论的。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就正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巴金多次表示:“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 (《<随想录>日译本序》,《巴金论创作》171页)巴金在过去写的大量的序、跋、前言、后记和有关作家作品的评介文章中,曾发表过对艺术的种种见解;近几年来,他在许多文章中更是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巴金的艺术观是他艺术实践的结晶。探讨和研究他的艺术观,对理解他的创作倾向和特色,提高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前阶段,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上对世界近代史学科教学改革与科研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现将我们对有关学科革新方面的一些意见整理出来,以请教于同行。关于世界近代史编纂体系的问题世界近代史大约有280年之久,这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从现有教材来看,突出以政治史为骨架,这不算错,但失之狭隘。对世界近代史体系的革新,我们觉得应从多种角度去设想,就是要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手册等在介绍近代以来的比较学者时,都只字不提胡适。然而,胡适不仅象近代所有比较学者那样翻译过作品,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寥寥可数的自觉提倡比较文学的学者。因此,胡适与林纾、鲁迅、茅盾、吴宜等人一样,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但他的新诗、话剧创作却并没有多少艺术  相似文献   

16.
贺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他领导的哲学编译会工作过,在北大又共事多年。过去我对贺先生的思想缺乏同情的了解。近二十年来我的思想逐渐解放,近来读了一些贺先生的著作及有关材料,结合对他的一些回忆印象,谈点粗浅的看法,请批评指教。贺先生被归入老一代新儒家之列。其中梁漱溟、熊十力等先生也重视向西方和印度哲学学习,但当时西方哲学的译本很少,所以他们的了解和吸收往往囿于某些流派。贺先生是比较年轻的,他在美国和德国留学时专门研究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对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国最早派往西方留学生,…  相似文献   

17.
胡适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胡适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呈正面的,抑或负面的倾向?……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青年学者胡晓,经过多年的艰辛求索,撰成了《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一书,对上述问题创发新议,使胡适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胡适思想。作为一个实验主义者,胡适一生讲究实效,不尚空议;对纯理论的思辨没有兴趣,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贴得很近,他的著述呈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究竟到过湖湘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的专著、散文选本到大、中学语文教材,在评述或简介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时,对范仲淹是否到过湖湘的问题,都感兴趣,而意见往往各执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程应一《范仲淹新传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李涵、刘经华《范仲淹传入即是其例:前者说范仲淹年幼时,随其母亲、后父“经过岳州越洞庭而西”,到过增州安乡县,“岳州给他的印象是极深的”,“除了这一回去过安乡外,此后便没有再到过湖湘”;后者说“范仲俺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他能在《岳阳楼记》中把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十分逼真,…  相似文献   

19.
上海翻译界对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其中风格是什么、风格能不能翻译和如何翻译等问题,都存在分歧意见。这里谈谈我的粗浅看法。文艺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每个作家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环境的影响,因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就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共同特征;但又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不同,在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停住不进步,只有不同的文学互相接触、相互影响才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中国文学接触佛教经典,创作题材深受影响:一是小说题材直接改写自佛教经典,二是借用佛教经典母题创作小说,不仅丰富故事情节的布局技术,最关键的是拓展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丰富作家的想象力,激发了作家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