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玉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通过对红楼梦中湘云、黛玉、宝玉、探春、宝钗、王夫人等人物笑态描写分析;指出其笑态恰当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命运,逼真地显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生活色彩,从其笑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2.
耿光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6,(2)
林黛玉临终前的三笑,一是她真实感情喷发的傻笑,二是对扼杀她自主婚姻的封建宗法势力的冷笑,三是表现了与之心心相印的贾宝玉的苦笑。三笑意味着她痛苦的醒悟,也反映了她的绝望和视死如归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3.
郑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3):72-74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汪远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一位哲人说过:“笑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闪光.”把这种智慧闪光的“笑”引入各种门类的作品中,使之成为艺术的笑,就更为耐人寻味了.古典名著《水浒》中对人物笑的描写,如丰富多采的生活那样,呈现着百种情怀、千般姿态,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愉悦.如此写笑的艺术经验,是很值得探究玩味的. 相似文献
5.
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小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5-38
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进行评析,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爱姑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抗争者,子君是女性弱势群体中闪光一时的弱者.她们被强大的"杀人团"所包围,同时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程度不一的精神缺陷,因此挣扎、抗争、"出走"都无济于事,都是悲剧结局.而鲁迅描写女性弱势群体及三女性的价值意义在于:反思五四的"人的发现",反思五四妇女解放及启蒙的时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2-74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7.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是一位白银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红笑》写于1904年,是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日俄战争的直接反映,它表现了作者激烈的反战立场。作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战争及其语境下的人物作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解构。 相似文献
8.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是一位白银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 <红笑>写于1904年,是对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日俄战争的直接反映,它表现了作者激烈的反战立场.作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战争及其语境下的人物作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解构. 相似文献
9.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65-72
《祝福》问世后有多种艺术形式,多个版本。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会发现这四个版本就是四个时代的再现:1924年,鲁迅的《祝福》着力批判的固然有"有恶意的闲人",但更着力批判的是由无数个"无恶意的闲人"构筑起来的"老旧中国",矛头指向旧思想、旧礼教;1956年,夏衍编剧电影《祝福》则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矛头指向"剥削阶级";"文革"结束,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删除了1956年版本中明显的关于阶级斗争的情节,但对"愚昧百姓"的批判仍持审慎态度;2008年,越剧《祥林嫂》则全面恢复了对原著的理解,重新将批评的对象转向鲁镇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从这四种诞生于不同年代的《祝福》我们可以读出时代变迁的轨迹,正所谓读诗亦为读史。 相似文献
10.
11.
刘文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0):108-110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直被认为是旧中国下层妇女的典型,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通过对这一典型艺术魅力根源的追溯,认为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生命的魅力;二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郝继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1):58-60
刘向的《新序》一直被世人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对当世和后人也很有借鉴意义的著作。从思想上说,它劝谏人君要对人民宽厚仁爱、劝谏人君广纳贤才并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意义;在文学价值方面,它提供了几个创作方面的技巧,这是当代经常使用的方法;在文献学方面,它在目录学和版本学上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旭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03-107
透过对楚汉相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语言和行动的分析,结合秦亡汉兴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考察,这场交锋既不是政治的、军事的交锋,也不是用人得失的、谋略战术的交锋,而是一场真假道德的大对抗。项羽的悲剧是道德的悲剧,项羽的失败是奉行真道德信条者的失败,项羽的生命力是真道德、真贵族精神的永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文化以壮族民歌为载体,融合宗教、民俗、文艺、政治、经济等多种元素,行走于远古与现代之间,为适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不断嬗变。刘三姐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调适的特性,使其超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刘守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4):69-74
在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古神话中的廪君和民间祭祀的向王合二而一,作为土家族始祖。本文对此说再次提出异议,从新搜求的资料中,归纳出廪君之外的向王和向王天子另有其历史原型与文化内涵,不应混同。并就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爱情纠葛,从巫文化视角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邓骏捷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8-21
刘向在校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在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了古文献学的基本框架。他对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如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等的理论建构,表现出可贵的自觉性。刘向的成就在于承上启下,把古文献学的发展由早期形态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汪高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104-110
灾异论是西汉经学家刘向的政治思想与历史思想之重要表述形式之一 ,这一理论内蕴的基本旨趣则是反对外戚势力 ,捍卫刘氏正统。刘向之子、经学家刘歆也好言灾异 ,但他的灾异论不反外戚 ,正统观念淡薄 ,言灾异而鲜与政治历史相结合 ,与其父的灾异论旨趣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文章还对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作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的迷失与确证——从《祝福》看叙述者"我"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76-78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源于少数民族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理想,至今仍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广西优美的山水风光与刘三姐文化相得益彰,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作为刘三姐文化核心区所在地的河池市应重点建设刘三姐河流域旅游区,不断宏扬刘三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广西旅游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