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3册小说单元中,同时节选了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俄国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课题分别为《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是浩瀚的《人间喜剧》中一朵放射异彩的浪花。作品中的葛朗台亦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的一个极为出色的典型形象。从这一形象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位大师的非凡手笔。用泰纳的话讲,巴尔扎克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洞察力”,“能在一个姿态里窥见一种性格、一个人的整整一生”。(《英国文学史引言》)同样,果戈理以他的杰作《死魂灵》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2.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作家植根于坚实的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本质上或规律上认识生活。马克思谈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时说:“现代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02页)列宁论托尔斯泰写道:“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  相似文献   

5.
让文学研究回归到研究文学上──读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骆寒超本文认为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不同于目前那种以文学、哲学替代文学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探讨茅盾小说创作的审美视野、创作心理以及由此出发对主体构思、情节组合和文本结构的考察。骆寒超,男...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的追悼会上指出:长篇小说《虹》是茅盾创作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这一评价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虹》第一至三章连载于《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六、七号(一九二九年六、七月份)。作品发表前,该刊以记者名义向读者推荐,指出,“这一部《三部曲》(指《幻灭》、《动摇》、《追求》)以后的新的创作,别的都不管,在艺术上也比《三部曲》有了显然的进步。”(《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五号)《虹》刊出后,即于一九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表现手法初探河北省衡水师专赵秋棉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到举世重视的作家,他经历了各种文学流派的变迁。他的文学生活和创作,反映了日本文学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法极为复杂,许多评论家曾就其作品进行精辟的分...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9.
楼含松 《浙江学刊》2002,(4):134-139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作品较多运用文言,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从体式看,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模仿传统著述形式,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表现出对小说文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1840—1873年,偏重于以阳刚之气取代阴柔之道,那是个极看重整军经武的年代,强国的欲望使文风发生变化,国威系于军威,忧患促成尚武,文风大变,使杂文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中期为1873—1905年,当时维新之风盛行于世,诗、散文与小说的“革命”,乃是为了“新民”,主要着眼于功能而看重文体的结构,如此便导致了广义的纯文学体系的萌生,文学与非文学逐渐两分,各类文体渐渐形成现代艺术的雏形,文体结构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尺;由于崇高艺术所强调的史诗意识及重陈述讲再现的创作倾向,从而促成了具有启蒙功能的近代文体。后期为1905—1919年,伴随现代文学观念的出现,不仅有戏剧改良,从而使近代文体系统更完整,还出现了基于西方美学的文学观念,产生了美育的自觉,因而中国近代文学观念逼近了狭义的纯文学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崇高艺术运动为依托的近代美学体系,成为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1.
国统区的讽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群体文学现象之一。这一文学潮流的形成,脱离不开彼时特定的民众心理和审美欲望,作者将其概括为讽刺意识的空前凸现。这一讽刺文学现象发端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之后这股潮流汨汨不断、颇有声势,涌现出如沙汀、艾芜和巴金那样出身于四川的作家创作的众多地道“川味”作品。与小说创作相呼应,国统区的话剧舞台也一改痛哭山河的悲壮,而时时发出满堂的嘘声。与此比较散文便相对显得温文雅致起来。但它并未表失掉直面人生的勇气,而是以诙谐、透辟的眼光,审视水深火热的种种世态,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存在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 北京市文艺学会、丹东市文联等五单位,于5月29日至6月3日在丹东联合召开了老作家雷加作品研讨会。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和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雷加原名刘天达,1915年2月生于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市),现任北京市作协顾问,专业作家。他的文学生涯始于抗战时期,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创作了《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鸭绿江》、《站在最前列》和《蓝色的青(木冈)林》等几百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与会者认为,雷加作为一个始终不渝地  相似文献   

13.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1,27(1):49-52
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的生活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环境有异有同。"史诗"型巨著《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以及"史诗"型巨著之外的小说创作多至本土化特征。陈忠实小说创作与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之间有血肉联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形成主要缘由是两人都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都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相似文献   

14.
论森鸥外小说《雁》的人物悲剧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称雄日本文坛的森鸥外,身为近代文学的启蒙者,是与夏目漱石难分轩轾的文豪。他为日本文学做出的诸多杰出贡献,已深得世人肯定。鸥外留学德国归来,以优美的汉文笔调创作的“留学三部曲”——《舞姬》、《泡沫记》...  相似文献   

15.
李群英 《社科纵横》2007,30(10):99-101
巴尔扎克和曹雪芹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一个写出了包罗万象的《人间喜剧》,一个创作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虽然两位大师相隔百年、远隔千里,但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造思想上颇具相似之处。本文将具体阐述巴尔扎克和曹雪芹创作思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17.
任卫平 《日本研究》2011,(2):99-102
横光利一(1898-1947)是位毕生都致力于革新小说创作的文学作家。也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诗人。他的作品都充满清新,前卫的色彩,使得他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名。《天使》(1935)就是这样一部引人注目的反映时代的小说。细腻的心理表现是横光利一小说的独特之处,独特的创作形式及表现特色是横光利一小说中最特别的称之为超凡脱俗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天使》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小说理论的新探索──读《小说艺术:品性与历史》胡润森,曹禧修在近年出版的小说理论著作中,胡尹强的《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为《小说艺术》)是视界宏阔,研讨细密的一部,它凝聚着作者关于小说理论的新发现新探索。《小说艺...  相似文献   

19.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薛勤 《求是学刊》2016,(6):114-120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