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存在三个弊端: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管理职能不分;所有权没有进入到企业内部;企业的“地方、部门所有制”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确立企业对国有资产的法人产权;第二,彻底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第三,实行企业,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第四创造产权流动环境,拓展产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房管理改革刘莎加快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化的产权交易市场,把国有资产这一潭"死水"变为流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资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本文拟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改革这一主题,分别从当前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分析国有经济改革的关键是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又在于产权交易.较好的产权制度不是谁设计出来的,它是在产权交易、重组、流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过产权交易、流动、重组,盘活庞大的国有资产,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1.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产权理应交易,市场配置资源方可形成.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要素市场正在形成.而国有资产流动和重组是中国资本市场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极大比重,如果国有产权不能流动,完全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形成,市场体系也不可能发育与完善,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由于国企产权主体缺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资产经营权权责不清、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等制度性缺陷,导致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市国企产权及企业改革的现状出发,重点讨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产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主要是指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应包含两点:一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再生产的“增值”机制。后者又是前者的实现机制。产权改革,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再生产的“增值”机制来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权市场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产权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缺少的一个板块.近年来由于产权市场中可交易的国有资产存量的逐步较少,产权市场出现了存续的危机.在此期间组建区域产权市场成为了在原产权交易市场基础上的一大创新,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善良好,就盲目地建立区域产权交易市场,仍然是解决不了区域产权市场乃至全国产权市场的存续问题.本文通过一些文献综述从学理上说明产权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宏观地分析了全国区域产权市场的发展概况,并选取皖江区域产权市场作为案例,通过企业产权交易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完善我国区域性产权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区域产权市场功能,促进我国区域产权市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权界定、产权经营、产权交易是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企业改革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虽然产权交易早已成为各界炒作的题材,然而企业产权交易问题似有“千千结”,笔者选择该论题展开探讨。一、企业产权概念辨析产权的英文为Properityrights,也有人译为财产权,以区别于所有权(ownership)。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作为市场或交易制度的基础来研究,其代表人物登姆塞茨认为:“产权…  相似文献   

8.
刘红岩 《东岳论丛》2000,21(2):56-58
外资并购中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评估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政府行为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产权转让中的流失 ;4 产权转让收入的流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1 国有资产缺乏真正的所有者 ;2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法则不相容 ;3 缺乏存量资产重组和涉外产权交易的战略规划和有序的实施步骤 ;4 产权交易市场发育扭曲且交易混乱 ;5 相关法律不协调、不衔接 ,甚至自相矛盾。防范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二是发展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 ,三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是完善国有产权出售收入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产权 交易市场 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总体规划,省级企业产权交易体系是由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依托省会城市企业产权转让中心,辐射全省的统一市场体系。根据资产分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可考虑在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民企业改革的深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创新与传统产权制度的矛盾和摩擦。要解决矛盾,实现企业改革的预期目标,建立保障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高效营运国有资产的机制,关键是要改革传统国有制产权关系。产权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重组产权结构,实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归属产权与资产营运产权分离,实现企业营运国有资产的产权独立化。要遵循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双重要求来构造产权界定、产权经营及产权转让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产权模式。要以搞活企业、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为中心,探索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规则、企业法人制度以及企业产权确立后的经营方式选择、国家计划调控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的产权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也是重建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基础。本文首先提出“产权四分离”理论,旨在廓清现有“两权分离说”的一些模糊认识,也为产权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然后结合对当前国有资产营运和管理中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探讨国有资产的产权和管理机制改革的政策思路。产权“四分离”探析目前的产权理论分析立足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两权分离,是有严重局限性的,从国有资产产权结构及其营运和管理过程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两权分离”,应当是四种意义上的“两权分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由于国企产权主体缺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资产经营权权责不清、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等制度性缺陷,导致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市国企产权及企业改革的现状出发,重点讨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产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速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把中小企业坚决推向产权交易市场 ;三是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四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要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和利用资本市场 ,就必须有清晰的产权。就产权清晰问题来说 ,关键是国有资产的产权清晰 ,而国有资产产权清晰的关键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以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平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进一步完善金融资本市场的契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在本质上仍然是服务国有资产流转的平台.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在这一历史机遇下的创新和发展将为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基础性的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6.
国有资产流失是困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文章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的健全及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上为之开出综合药方。  相似文献   

17.
明晰国有资产产权的根本途径──关于建立“全民股份制”产权模式的思考刘国晨一、引言阴晰产权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问题,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产权问题的实质是所有权问题,也就是资产所有权在市场经济中如何运转的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8.
产权改革变形:对国企改制典型案例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企产权改革变形是转轨期我国改革变形的一种主要形式。实践证明,我国国企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中心的股份制改革,有待于深化和完善,前些年大批进行的国企改制任务远未完成,与建立规范的现代产权制度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几起典型案例警醒人们,国企改制仍是改革的难点,而治理“改制”和“产权变更”名义下的改革变形,更是我国现阶段改革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主体多元化,责任有限性,公司财产法人化,管理体制科学化。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过急,股权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企业办社会的包袱难卸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美、日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主要应抓好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证券市场,培育经理市场,劳动力市场,解决好企业冗员负担和社会负担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上准  赵小明 《云梦学刊》2000,(5):22-24,66
国有资产中有形资产的流失存在动态流失与静态流失两种形式,动态流失因产权不清、管理不严或产权交易中规则不健全所致,具体又可分为经营性动态流失和人为性动态流失.静态流失与其是否进入市场交易有关.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等可减少或避免国有有形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