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2.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李学勤 《齐鲁学刊》2002,2(2):90-93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臧克和  王平 《学术研究》2002,(8):155-156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编者称 ,其中有先秦音乐的内容如《孔子诗论》、《诗乐》和几篇未见于《毛诗》的诗篇。今本《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和《颂》为序。竹书《孔子诗论》中的序列与此恰相反 ,称为《讼》(颂)、《大夏》(夏、雅通)、《小雅》和《邦风》。《诗论·序》论次也和今本《诗经》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和今本《诗经》不同。竹书《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刺”、“美”的内容(《楚竹书·序》)。由此也可窥见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内容。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 ,作些初步讨论。这里发表的是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4.
臧克和 《学术研究》2003,(9):121-124
根据上海博物馆公布的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 ,可以发现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的内容和形态 ,这对于比勘传世文献 ,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以及相关诗学批评形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 ,结合有关古文字古文献 ,对比考释“战国楚竹书”中的《诗》篇和“孔子诗论”材料 ,可以部分呈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学形态和后世批评模式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于茀 《北方论丛》2003,(1):57-6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经整理及诸家的考释,现大体可以通读,但尚有于字于义未安,斟酌诸家解释,对其部分字作出重新释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简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清初著名作家魏禧,在散文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上,有较大的贡献。然而,在他给后世留下的近百篇精湛文论中,特别是在《初蓉阁诗序》、《听鹂轩诗序》等诗论及《日录》中,对美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美的客观性,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及心与物、情与意、诚与辞等方面,对前人的认识都有所突破,不仅在当时成为一代先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系统的<诗>学著作,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讨论的热点集中在它与<毛诗序>的关系及<毛诗序>的作者、年代等问题.在梳理相关意见的基础上,从"诗家"与"乐家"殊途传承的角度认定孔子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应是研究<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9.
杨春梅 《文史哲》2004,(1):163-167
上博藏简《孔子诗论》,在整理者复原的文本之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编联。与此相关的其它问题如关于留白简的认识和处理,《诗论》的体裁、性质的判断,类序的确定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肖砚凌 《天府新论》2012,(2):151-155
分析唐五代诗话目录可知,诗话作品的选录标准实为“唐五代诗论”.唐五代诗话不应等同于唐五代诗论,而应作为唐五代诗论的一种,与诗品、诗格、诗句图、论诗诗、诗序等其他诗论形式共同构建唐五代诗论.唐五代诗话作品选取标准应为“狭义诗话”,作品只应包含与北宋初期诗话内容、体例皆相近的唐人“本事类”作品及宋后创作的四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尤袤的《全唐诗话》,孙涛的《全唐诗话续编》,沈炳巽的《续唐诗话》,王士禛、郑方坤的《五代诗话》.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艺术见解往往与其创作个性相联系。正因为这样,李白、杜甫这两位各具风貌的艺术大师,在阐发他们的诗学观时,必然从不同的视点着眼、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形成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也许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职业的诗论家,但创作之余,他们都曾留下深具会心的“说诗晬语”。李白的诗论主要见于《古风》其一、其三十五、《江夏赠韦太守良宰》、《大猎赋序》、《泽畔吟序》等诗文;杜甫的诗论则主要见于《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偶题》、《同元使君春陵行序》等诗文。其中,有对诗旨诗源的探求,有对诗艺诗法的切磋,有对诗人诗作的品评,而更多的则是创作甘苦的“夫子自道”。“吉光片羽,弥足珍重”。千百年来,李白、杜甫的诗论和他们的诗作一样,启迪和沾顾着后人。  相似文献   

12.
黄鸣 《学术研究》2002,2(9):124-130
上博楚简《诗论》代表了先秦儒家文学教化思想向两汉经学化儒家文学思想过渡的一环。虽然《诗论》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体现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 ,但相对于后世《诗序》、《诗谱》来说 ,它对诗义的阐释比较客观、对诗的情感把握较为真切 ;只是到汉代以后 ,《诗经》才被更多地附会上了历史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是我国最早的孔门论《诗》文学思想著述,其与儒家哲思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诗论》第一简的"提纲"之言,以关键词为逻辑引线的论《诗》言路,以及《关雎》七篇之《诗》评这三条论《诗》脉络,可以看出,在看似松散的孔门《诗》论背后,儒家之"仁"一以贯之。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将《诗论》提升至哲学高度,为其语内、语际新诠释开辟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14.
周彩云  刘精盛 《理论界》2013,(2):158-160
魏源的《诗古微》是清代今文学派的一部重要《诗》学专著,学术界对其研究日趋深入,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四个方面:《诗古微》版本,魏源的治《诗》态度,魏源对诗旨、诗序的态度等问题以及对《诗古微》文学意义的阐释,它们对深入研究《诗古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家山汉简的最新释读与研究2006年,学界对张家山汉简继续进行了文字释读方面的校正。蔡万进以其对《奏谳书》的多年研究,指出2001年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中部分释文存在着错释、漏释和缺文补释不当等失误之处,同时,他通过对照释文和竹简原件图像,搜检出部分残坏文字有识读错误的情况,并通过对照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部分简文中的讹、脱、衍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在其《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补正举隅》一文中,共提出了27处证据扎实的补正意见,对这部分简文进一步深入研究筑就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关于张家山汉简…  相似文献   

16.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睢》前的序,是我国诗学发展史上的第一篇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一直以来,《诗大序》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儒家诗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它论述了关于诗歌本质、诗歌功用等一系列重要的诗学问题,如吟咏情性的观念,诗与政通的思想,主文谲谏的意识,美刺论,六义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博楚简中以二十九支竹简构成的《诗论》 ,对于《诗经》研究的深入 ,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对于《关雎》“以色喻于礼”的论说 ,可以从上古时三月成妇的礼制内容得到妥贴的解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此前有关《关雎》乃三月成妇祭之歌的看法 ,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关雎》一诗与古代成妇礼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8.
就上博楚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研究者提出不少观点,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问之处。通过辨析可以发现:先秦两汉典籍未见直接称子夏为“卜子”的用法,子夏作《序》之说根据不足。楚简《诗论》和《毛诗序》解《诗》方法不同,解诗多有歧义甚至完全对立。《毛诗序》距楚简《诗论》年代可能较近,却无一处原文相同。因此,楚简《诗论》不可能是《毛诗序》的祖本。  相似文献   

19.
张福勋先生的《陆游散论》,是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陆游的一项可喜收获。《散论》以“四个结合”概括了陆游爱国诗的丰富内涵和鲜明风格,简明确切;《散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诸如咏物诗,农村诗、诗论等,都道前人之所未道;《散论》显示了著者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诗源辩体》产生的创作与批评背景。《诗源辩体》是直接针对历代诗论与诗选状况,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论的种种倾向而产生的。明代前期以《唐诗品汇》为代表,许学夷评其述源流、序正变方面“率多谬误”。又批评明代中后期几种论诗倾向:偏重学习齐梁、晚唐诗的一派,以杨慎为代表;只提倡学习《诗经》与汉魏诗的一派,以徐祯卿为代表;袁宏道的“背古师心”与钟惺等人的“诡诞相尚”是其反对的第三种论诗现象。针对上述种种诗学状况,许学夷特别强调辨别体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