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级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民事诉讼制度,具有纠正错误判决和统一法律见解的基本功能。我国现行的民事审级制度,由于在设立时欠缺审级制度功能理论和相关民事诉讼原理的考虑,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和制度体系上的不和谐,使得二审难成终审,再审不得不频繁使用,地方保护主义泛滥,法律适用难以统一。因此,有必要考虑现实的国情,遵循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重构我国三审终审的民事案件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2.
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行政化色彩浓郁,危及审判公正的实现。究其根源,长期以来我国官僚文化、上下级法院司法人员素质配备失衡、法院内部的考核制度以及地方各级法院院长选任制度缺陷等因素所致。应该废除上下级法院间存在的案件请示批复制度、完善人事选拔制度、改革法院考核制度、建立下级法院监督上级法院的制度渠道。 相似文献
3.
审级制度的重构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是经过法制发达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司法实践形成的现代化的审级模式,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结晶。在我国的法制建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审终审制,但由于当时的国情和司法观念,在二审终审制度产生的同时而夭折。目前,当我们大力弘扬现代司法理念的时候,需要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审级制度进行改造和完善。重构审级制度将是我国民事诉讼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审级制度,是体现司法公正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5.
我国现有审级制度正处在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再审这一救济程序正异常地膨胀,且永无终止;另一方面审级制度自身设计欠科学,难以实现其功能.对审级制度基于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审级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两审终审为基础,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和三审终审相结合的审级制度,以期能重构我国的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6.
7.
8.
我国现有审级制度正处在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再审这一救济程序正异常地膨胀,且永无终止;另一方面审级制度自身设计欠科学,难以实现其功能。对审级制度基于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审级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两审终审为基础,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和三审终审相结合的审级制度,以期能重构我国的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9.
按照文化人类学提供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分析,原始社会中已经孕育现代司法的雏形,其司法功能主体由任意的个人向某些有威望的特殊个人、政治性组织、原始法院逐步演化并具有纠纷解决、规则形成、权力制约、社会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司法进行认真的研究应该从原始社会开始。按照文化人类学提供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分析,原始社会中已经孕育了现代司法的雏形。原始社会的司法具有纠纷解决、规则形成、权力制约、社会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总体要求是政企分开。政府管行业不管企业。政府角色总体定位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监督者、宏观经济目标的设计者和调控者、市场规划者、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市场执法和监督者、对外贸易开拓者、社会保障维护者。 相似文献
13.
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当代世界三大诉讼模式的审级制度沿着不同发展脉络 ,不约而同地汇入三级结构 ,其中蕴藏着一些共同原理 ,比如终审法院规模控制、上下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权力双向制约、划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当事人权利事项与法官裁量事项界线分明 ,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能否实现其统一性、正确性、正当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价值目标。相比之下 ,中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在技术原理上呈现为审级功能层次不明、运作方式大致相同的柱型结构。这种结构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面临一系列技术困境 ,造成滥用审判权和滥用诉权行为的双重失控 ,加之时代变迁和司法正当性基础的嬗变 ,突显了两审终审制的原有缺陷 ,成为申诉、再审案件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最后 ,作者对中国建立有限三审制设想将面临的多方面困难进行了定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审级制度应具备解决纠纷与规则治理的双重功能,并结合不同案件不同级别法院特点平衡两者的关系.实践中,我国的审级制度表现为重纠纷解决轻规则治理,且在两大功能的发挥上都有欠缺.结合我国司法改革的实际,审级制度的改革完善也应契合审级制度蕴含的应然功能,循序渐进,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步走方略更为合理,以体现司法改革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5.
田震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4):26-27
司法行政权是辅助司法权的一项重要权力,同时又是制约司法权的一种权力,目前我国司法行政权的配置还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调整,以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法院改革与司法独立--一个参与者的观察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 ,对于中国的司法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证。包括司法制度在内的法律体系乃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因此 ,在社会结构、制度与文化等还无从支持一个现代司法体系的情况下 ,司法改革很难单打独斗地完成。文章对于妨碍建立现代司法制度的社会因素作了探讨。接下来 ,作者集中讨论了法官选任、司法权行使方式以及法院管理三个关键的改革领域 ,揭示了问题所在 ,也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自1951年确立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出台后,该项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现有制度能否达到立法目的以及满足审判要求,本文从实证角度对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作了分析,以推动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将人民法院定性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但这一定性并不能解释人民法院现实生活中承担的非审判职能,也无法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人民法院"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只有正视人民法院同时具备司法(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审判管理)机关的双重性质,才能为司法改革提供出发点,也才能理解人民法院"去行政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一直坚持的是单一的两审终审制。但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 ,两审终审制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因此 ,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重新的反思 ,进而用公认的价值标准和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改造 ,并最终确立有限的三审终审和有条件的一审终审相结合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20.
围绕主审法官在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中的行动,可以考察与分析其将个人意见转化为法院判决过程中的策略与问题。在本轮司法改革的推动下,主审法官在案件裁判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作为审理者行使裁判权的感觉,其通过与其他法官的良性互动,运用法律、经验与智慧完善其行动策略,使角色更加符合社会的期待。对于主审法官在行动过程中依然面临的组织管理困境,还需要建立和优化符合司法运行规律的管理制度,改善主审法官的现实场景,使其行动更能契合"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