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影响下,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由男女比例失调引发的男青年结婚难、彩礼飞涨等现象已成为当今蒙古族村落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婚成家者也面临婚姻质量低下、离婚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转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服饰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其中一种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承与发展以蒙古族服饰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拥抱当代文化、贴近当代的主流审美,以焕发出更鲜活的气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将蒙古族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来的观点,先后从应用思路与应用策略来阐述这一主题,以期可以给蒙古族服饰的现代化发展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志芬 《世界民族》2015,(2):89-101
现代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众多来源地的犹太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族群:阿什肯纳兹人和东方犹太人。东方犹太人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被动参与者,建国初他们在巩固领土安全的民族目标下被政府安置在地处边疆的发展城镇中,由此造成其在犹太人内部被边缘化的处境。社会生活中的受挫感和在下层劳动力市场与阿拉伯人的就业竞争是东方犹太人反阿拉伯意识强烈的主要原因。他们高举宗教的旗帜,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动员,试图以扩大政治权利分享的途径提高和改善不利的社会处境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服饰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其中一种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承与发展以蒙古族服饰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拥抱当代文化、贴近当代的主流审美,以焕发出更鲜活的气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将蒙古族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来的观点,先后从应用思路与应用策略来阐述这一主题,以期可以给蒙古族服饰的现代化发展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蒙古文字是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 ,实现蒙古各部统一后 ,用以拼写蒙古语的畏兀字。在为蒙古族发展服务的历史长河中 ,这种文字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从而发展成为现代的蒙古文字。它演变、发展历史的 ,是蒙古族发展历史的反映和蒙古民族精神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7.
兴蒙乡是700多年前因战事从北方蒙古高原迁徙至该地的蒙古族将士的后裔所组成的蒙古族聚居村落,他们历经七个多世纪的他乡生活后依然坚定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兴蒙乡的民间教育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保护、改造、传承的作用。本文通过厘定兴蒙乡民间教育类型的形式,论述兴蒙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和汉族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9.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城镇的开发项目和服务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地区,这些流动人口为西部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但同时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加之具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与文化习俗,在与本地人的互动中又增加了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流动人口,本文即是作者2005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对拉萨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经济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中的小城镇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池  戴玉珍 《民族论坛》2004,(12):56-5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转变农民谋生方式,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能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城镇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镇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一、小城镇建设是促进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单纯是地域概念,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的竞争,乃是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和富裕,和该民族智力开发的程度及人才的多少有关。本文仅对藏族智力开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藏族的智力开发之所以有必要,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首先,这是藏族同胞社会化的需要。藏族同胞的社会化,指的是每一个藏胞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即自出生后接受和学习社会文化和现代行为模式的过程。众所周  相似文献   

14.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来源于西域民族和当地的蒙古族,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强烈。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西域民族、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治理时代",并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和政策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无疑应该成为我国中央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是一种重新改变各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如何应对城市中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要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良性互动,使民族地区的城镇继续保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不可能平行推进。城镇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决定了其在区域开发中的战略高地作用。民族地区(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建成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7/10000,但聚集了25%的人口和55%的社会生产力。城镇是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战略任务的空间集合,抓住了城镇开发,就牵住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方略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加快城镇经济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一体化的全球文化冲击下,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借助媒体传播出去.蒙古族历史人物积聚了文化的因素,借助他们可以更好的传播古老的文化.蒙古族历史人物动画形象设计具备现代传播的优势,多民族的丰富文化、文化传承特点,动画产业化的优势.充分认识他们的价值,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是当前所要关注的焦点.蒙古族历史人物动画形象设计是历史生活和逻辑的真实,但又不是一味的遵从于历史,而是把握好历史与创新的度,进行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群 《民族论坛》2013,(6):65-6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蒙古族聚居区因利益纠纷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家法不可能调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纠纷,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纠纷的解决,这为蒙古族习惯法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合理使用蒙古族习惯法进行纠纷解决对蒙古族聚居区现代化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已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十个类别的九类都有入选的项目,唯独在"传统戏剧"一类中缺失.造成蒙古族非物质文化中戏剧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作为戏剧产生与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城市这一因素长期缺失,影响到蒙古族戏剧的出现;二是当蒙古族入主中原定居城市时,正是汉语言的元杂剧走向成熟之际,元杂剧中大量吸收了契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种艺术成分,成为汉族、蒙古族及其他民族共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而蒙古族长期以来没有进行本民族语言的戏剧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了蒙古剧,至今仍在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