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清真寺楹联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格,是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清真寺楹联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特有的心理习俗、价值标准及审美情趣.它有着内容广博、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等诸多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礼拜真主、举行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因伊斯兰教传入时间、地域以及信仰者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真寺建造时间、发展阶段、建筑特色、建筑形制、数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认为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分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个不同体系。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杰作.阿拉伯--伊斯兰各朝代早期的清真寺建筑艺术,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清真寺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立以及与早期伊斯兰教发展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发展的历史;最后一部分,侧重于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提出中国早期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时间应界定在宋、元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开原老城清真寺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平面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老城清真寺的营建不仅遵循了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规制,体现了伊斯兰教的规范和要求,且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域环境影响,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珍贵产物,丰富了我国伊斯兰教建筑宝库,并为研究东北地区伊斯兰教文化提供了建筑方面的详尽资料。  相似文献   

7.
回族清真寺作为从异域“移植”过来的文化载体,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对话、调适、最终达到适应。经过对话-适应-再对话-新的适应的过程,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无疑将建构起属于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力量的介入将成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建构其地方性知识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大文化.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北京现有清真寺68所,每一座清真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清真寺文化是中阿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各族穆斯林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宗教、民族、教育、建筑、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 ,回族乃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之结果。清真寺在本土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传承与交融”的双重社会文化功能。这种功能贯穿于唐宋时期的“蕃坊”迄至今日的回族社区。传承即对回族先民所负载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扬与继续 ,交融则是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进行充分而自觉的整合 ,从而使处身异质文化氛围里的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清真寺与云南回族社区的嬗变 ,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梳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为个案,进一步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清真寺所呈现的建筑文化特点是不同文化互动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深蕴着回族展现于其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