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见经传”的出处及原义成语“不见经传”,一般成语词典引书证是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是其“源”,现代众多的成语词典中,编纂考释最严谨的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又补充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一条书证,可见,共认“不见经传”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宋代。读...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历史上,“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秦“患”、“忧”竞争,“患”占有优势;东汉始,“患”让位于“忧”;魏晋始,西汉后期进入本概念场的“虑”与“忧”展开角逐,直至宋代才取代“忧”成为主导词;元代后期,“虑”又让位于东汉始进入本概念场的“愁”.可以从先秦至西汉、东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其间的这种历时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3.
“出恭”词义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出恭入敬”说。此说认为“出恭”源于明代国予监或科举考试的“出恭入敬”牌,事实上,“出恭”早见于元代,而元代科举考试并不曾设置“出恭入敬”牌,可见此说不能成立。本文认为“出恭”即“出肛”,其理据就是把肛门中的东西排出来。  相似文献   

4.
释“铜斤”     
“铜斤”一词多数词典未收,《汉语大词典》虽作了收录但释义错误,且仅有孤证。结合书证的上下文及其他相关书证,从构词法角度对“铜斤”一词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铜斤”是一个名量式复音词,意为“一定数量的铜”,表示的是复数或者集体的概念,属于泛称。其中,“斤”只是一个量词语素做词缀,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这一用法最晚产生于宋代,在清代很常见,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才消失。  相似文献   

5.
古全浊音声母“演变”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保留至今的古汉语语音资料来看,自元代中期始,汉语南北方音的最大区别是以吴语为代表的一些南方方音中存在着一个与全清、次清、次浊音声母相对应的全浊音声母系列,而以中原地区语言为代表的北方话中则完全没有全浊音声母。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近些年来有些研究汉语语音史的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宋以前在所有汉民族语言中都存在一个全浊音声母系列,经过唐宋两代的逐渐演变,到元代中期,北方话中的全浊音声母便全部演变成了清音声母。笔者对这个“演变”说长期持怀疑态度,最近几年经过反复钩稽,终于获得了一部分与前面所说的意见出入很大的语言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汇总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自周秦汉以来,至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存在着一个没有全浊音声母的大方言区,元代中期以后的北方话是对这一地区古代方音的继承,而不是全浊音声母从有到无逐渐被“演变”掉了。  相似文献   

6.
元代中期文人论“气”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以理论气”;二是以把“气”之盛衰与国运之盛衰、诗文之盛衰三者绑定起来论述。但元中期文人始终未能对政权有家国一体的感觉,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旁观者心态”,故而元代中期文坛始终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到了晚期,文人以“气”论文有了新的变化,表现有二:一是“气”论的向下转,即“台阁气”向“山林气”的转变;二是“气”论的向内转,即“以理论气”和“气运说”向以情性论“气”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昭示着文坛格局与走向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金院本”一词。“院本”是什么?它与宋杂剧和元杂剧有什么不同?翻检一些有关资料,对“院本”有两种解释:一是以明代朱权为代表的解释,同意其解释的有王国维及其目前出版的一些辞书等:再一种是以元代夏庭芝为代表的解释,与其解释一致的有明代的徐充、沈德符等。这两种解释哪一种确切呢?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些比较、分析、辨别。先说以朱权为代表的解释。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卷上中说:  相似文献   

8.
“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是个动词短语,始见于春秋时期。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一定”,并逐渐分化出两种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  相似文献   

9.
明代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语料 ,不过《汉语大词典》对它并不重视。本文以《隋史遗文》为语料 ,从“书证滞后”和“书证缺失”两方面 ,对《汉语大词典》中的若干词语的书证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活法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宋代为发轫和展开期,元代为承传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活法论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阐说和对法度之论不断消解的特征.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之.  相似文献   

12.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义项下引书证是《敦煌曲子词·女人百...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始终”词汇语法化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始”和“终”通过并列连用结合为“始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词汇化为并列关系的名词,表“从头至尾”等义,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唐代开始,“始终”开始修饰谓词性成分;宋代以后,“始终”主要用作状语,语义不断泛化,在转喻及类推的作用下,“始终”最终语法化为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4.
表示“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力举物”义,现代普通话用“抬”,方言中还有“扛”和“舁”,历史上这些词之间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从东汉起“舁”一直是通语中的主导词,直到明代被“抬”所取代;与“舁”基本同期出现的“扛”,历史上很可能是一个南方方言词,元以来也曾北上过,只是清以后逐渐从北方撤出;“抬”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逐渐成为新的通语主导词,“抬”很可能起源于江淮官话,然后往北往南扩散  相似文献   

15.
释“蜀”     
对“蜀”字造字本义的传统解说提出质疑,指出“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认为“蜀”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是由蟾蜍与蛇嬗等动物构成的。考释佐证采用古文字字形材料、地下出土材料和现有文献书证材料作综合论析。  相似文献   

16.
明代会同馆在明代朝贡贸易较为兴盛的前期、中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掌管。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 ,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 ,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 ,采取封闭自守政策 ,从而妨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日本海”在中国诸历史阶段上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隋唐以前无专门地理名称;唐代称之为“大海”,并称其南部为“南海”;辽、北宋时称“东海”;元代称“鲸海”;明代沿袭元代称谓,对其南部称“南海”;清代称其北部为“东海”,南部为“南海”,光绪十年前后,始有“日本海”称谓,然正式起用当在光绪甲午年前后。探究这种变化,对于揭示东北亚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关系变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清流”是指对朝政实行舆论监督的政治群体,这种舆论又叫清议。晚清时期,人们对于清议大体上有两种认识。比如:(一)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日报上》中谈到,“唐、宋代有贤君,乃始设给谏、侍御诸言官以防壅蔽,而清议始彰”①,“给谏”也就是给事中,“侍御”即御史...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傩戏产生于什么年代,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宋代,有人认为产生于元末明初,也有人认为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从现存的史料分析,明代确实有修戏流传,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要把傩戏产生的年代推到元代以前,就显得证据不足了。最近,笔者在查阅《江西诗征》时检得南宋诗人刘镗《观傩》一诗,诗中对当时江两民间的傩戏作了详细、生动的描绘,是研究傩戏产生年代的珍贵史料。下面,先将该诗及诗前所附作者小传抄录于后,再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