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特征事实、定量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为中间环节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体系人口规模分布向着齐普夫法则分布收敛,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总体上也接近齐布夫法则分布,并向其收敛,但存在过于均衡或过于非均衡的形态。中国城市群体系结构的齐普夫幂律值与其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为倒U形关系,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可以释放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利用齐普夫幂律值可以研究和发现城市群体系(包括城市群之间以及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失衡程度与优化潜力。上述发现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政府作为既可以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也可以促进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充分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竞争单元,是各个国家拉动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本文系统解读国际城市群研究文献,旨在为我国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及优化城市群规划政策提供国际经验借鉴.首先,我们借助CiteSpace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群主题文献的发文趋势、空间分布、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性分析,揭示新世纪以来该主题最新的研究前沿;其次,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从时间维度上纵向剖析城市群研究的知识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VOSviewer工具和影响力较高文献,根据经济、地理、人口和政府治理四个维度,我们进一步挖掘城市群子主题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城市、增长和城市化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中国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相关研究在不同阶段分别侧重考察了经济集聚形式、城市网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城市群的经济影响、空间结构、城市蔓延、人口集聚、政府政策是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未来我国应加强对于科学划定城市群、实现区域公平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研究中,学者们选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对策,但这些研究仍存在理论创新力度不足、评价方法单一、重静态轻动态等问题。在城市群这一大系统下研究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小城市及整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问题,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浙中城市群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将向成熟与一体的高级阶段演进。日益广泛的区际经济合作,良好的宏观形势,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浓厚的文化积淀等,都给浙中城市群带来后劲和机遇。但也存在着能源瓶颈,非农用地供给不足等阻力与挑战。将浙中城市群做大、做特、做强,应努力打造城市的实力系统,构建城市潜力系统,增强城市能力系统,提升城市活力系统,精心培育城市魅力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群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一体化区域扩容呈现加速态势,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评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0—2017年城市尺度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政府合作推动的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分析一体化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这一效应具有较强稳健性。多角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越大,促进效应越大,融入一体化时间越长,促进效应越强,不同批次之间效应的下降态势,以及区域之间浙江>安徽>江苏的效应差异。市场一体化深化、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是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但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衰减”、产业关联“核心—边缘”格局是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因素,这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助力城市群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京津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加入 WTO后的新形势 ,应对 2 1世纪国内外激烈竞争的挑战 ,北京和天津作为我国北方两个最大的城市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出发 ,在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紧密合作 ,实现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规划 ,经济结构调整优势互补 ,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经济政策协调统一 ,实现经济一体化 ,建立起我国北方最大、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经济中心 ,这是功在千秋的战略举措。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崛起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90年代崛起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如果在 2 1世纪再进一步崛起京津城市群 ,中国经济发展将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出现在世界东方。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飞跃 ,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和城市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历史条件下,城市群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总体规划为基础,从空间结构调整和强化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加强城市群管理,加速城市群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 《学术月刊》2013,(7):107-112
"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转移调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转变。平均来看,城市群以占所在省份32.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所在省份60.66%的人口,创造了75.61%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区域经济已由省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当前,行政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市群将是中国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在这三大转变基础上,"城市群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空间聚集已从"产业聚集"演化为"城市聚集"。这时,城市群经济已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及运行的一种形式,是基于社会分工深化、市场深度扩张、要素高度空间聚集而演化出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城市群发展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者。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作为迄今为止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共同的空间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构筑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关键。考察海西,我们既看到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也正视其面临的挑战,扬长避短,致力于通过完善城镇体系,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以及提升文化竞争力和根本创新体制来发展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 1.产业差异与互补动力城市群的一体化源于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的一体化源于各城市的产业差异与互补.中原城市群构建产业差异与互补总的指导原则是,参照城市群区域城市产业的等级层次框架,从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出发,协调好城市间产业联系,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的优势产业,强调城市产业的趋异和互补;高等级城市向综合性产业结构发展,积极培育职能性大城市,促进城市群地区首位城市产业的升级;加快城市产业职能的综合与专业化,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色,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益的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15.
韩宇宁 《理论界》2006,(10):55-56
构建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建立一体化共同市场、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培育城市功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载体等措施,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相似文献   

16.
朱洁西  李俊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31-42+156-15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激发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赋能效果,已成为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具体效应及中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其作用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2)相对于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显著。(3)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运用系统演化论改造的EKC曲线从外部整体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综合水平的数量关系;运用嵌入自然契约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内部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构建两大系统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取2011-2014年数据均值作为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生态经济水平契合系统演化序列;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实力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成渝城市群区域耦合协调整体偏弱,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双核”结构,形成等级板块空间格局。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城市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渝城市群应根据生态承载功能实现产业错位发展,通过区域互联互通、联防联控构建生态、交通、科技、市场等一体化区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群。  相似文献   

18.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要集聚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北方开放重要门户.结合《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大庆市的发展定位,分析哈长城市群建设为大庆市城市功能提升带来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大庆市城市功能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时间距离模型和区位熵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5个城市群、28个节点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交通通达度和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综合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能力呈现"东强西弱"态势;群内城市空间联系能力差异显著;城市交通通达度与交通运输产业专业化水平匹配度较差,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39-43
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经济利益依存关系的存在,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的前提。城市群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其特有的优势条件使它更有利于满足产业融合产生和实现的基本要件,并最有可能率先取得实现和突破。研究表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构成城市群产业融合的核心内容;而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利益依存强度,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区域性产业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等,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