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涛 《城市》2011,(7):59-62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特大城市集聚功能的日渐强化,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提出加快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但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在特大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快速交通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通过陕速交通引导特大城市进行人口、产业和功能的有机疏散,可以有效地促进特大城市要素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承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特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在造成城市过度拥挤和生态恶化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失衡。导致特大型城市人口膨胀和劳动力无序流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缺乏统筹考虑特大型城市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劳动力流动政策。因此,未来有必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制订我国劳动力流动政策。  相似文献   

3.
蔡寅寅  孙斌栋 《城市观察》2013,27(5):94-101
人口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从而带来经济增长,这是大多数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城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越集聚是否越好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从人口集聚的对立面——人口分散角度来探讨是否特大城市已出现集聚不经济。通过对34个特大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分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也就意味着集聚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副作用。研究还发现分散对经济增长不是一种持续的促进作用,而是呈现出倒U型趋势,即过度分散并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合理控制上海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上海人口过快增长主要源于来沪人员的快速导入,而来沪人员数量的过快增长又主要源于低端就业人群、非法就业人群以及非就业人口的无序导入。同时,来沪人员过度集聚在城郊结合部的态势仍很明显,给城市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压力。面对人口总量不断攀升、城市承载负荷日益加重的严峻现实,上海必须要有紧迫意识,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意见精神,把加强人口调控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在人口流动因素多元复杂的大背景下,重点抓住导致人口不合理增长的政策因素,审慎甄别其内在的驱动机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的强化、补充、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龚轶  丛晓男 《城市观察》2021,75(5):127-138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是国家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超大城市和国家首都,北京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模式与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文章从公共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基层治理机制、公共安全专项行动、新技术应用、多元共治和区域协治等方面梳理了北京公共安全治理的一系列布局和举措,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相关经验.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要在战略高度上进行研究和布局,扎实推进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紧密融合公共安全治理与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龚轶  丛晓男 《城市观察》2021,75(5):127-138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是国家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超大城市和国家首都,北京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模式与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文章从公共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基层治理机制、公共安全专项行动、新技术应用、多元共治和区域协治等方面梳理了北京公共安全治理的一系列布局和举措,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相关经验.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要在战略高度上进行研究和布局,扎实推进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紧密融合公共安全治理与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城乡"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市之间的"推—拉"模型,对中国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拉力和推力之间的"推拉差",只要特大城市"推拉差"值为正,人口向特大城市流动的现象仍旧会持续,在特大城市人口容纳量有限的前提下,政府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人口调控政策制定时应该注重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从人口流动的根源入手,在调控时一方面应该利用产业转移等措施来降低特大城市拉力,而非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提高推力;另一方面应该提高特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拉力,以实现分流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东京、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首尔等国外特大城市面对人口压力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东京以"规划+引导"等多种调控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伦敦打造新城,实现"就业人口与居住职能"同步平衡疏解;纽约注重标准把控和规范管理,以经济杠杆实现人口自发调节;巴黎采用"登记+社保"的模式,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莫斯科动态调整城市人口密度,通过中心城区拆迁改造实现市区人口向郊区扩散;首尔"疏""堵"结合,通过搬迁中心城区行政机构引导人口梯度疏解。国外大城市人口治理的经验,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昊天  谭春晓 《城市》2010,(11):43-47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天津城市快速发展,新建筑、新街区竞相涌现,并在滨海地区建立起了全新的城市。目前天津面临的各类城市问题,如外来的新城市人口、旧街区整治等均与以巴黎为代表的西方特大城市有可类比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名瑞  黄鼎曦 《城市》2011,(8):13-18
进入21世纪以来,开拓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特大城市普遍采取的空间发展战略。新区建设可以疏解旧城的人口和基础设施压力,防止城市摊大饼式蔓延发展,培养新的产业增长极,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那么在十多年来的跨越式空间拓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如何重新确定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提升传统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1.
彭劲松 《城市》2011,(12):21-25
在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终极目标来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2010年,重庆提出以主城为核心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城市人口的国家级特大城市,重庆都市圈不断朝着巨型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卫星城市,有利于分担重庆都市圈内城职能,疏解主城压力,有利于完善重庆都市圈城镇体系,促进重庆大都市圈健康发展,有利于强化城乡经济联系,促进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既带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衍生了"城市病"。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病",其防与治必须依靠市民主体,通过提升市民素质来完成,这应该成为我国实行有效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市民教育和提升市民主体意识参与城市治理,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和各市的市情,从提升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把城市看作是一所大学并加强社区教育功能、把市民教育更好地纳入国民教育、强化中等收入阶层市民主体培育和以城市文化凝聚市民主体精神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世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防范研究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高风险社会时期,各种社会风险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给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特别是世界一些特大城市,由于人口的复杂化和规模的巨型化,往往成为社会风险的重灾区。世界特大城市在防范社会风险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保障,列入了国家的防御制度之一,这对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中国在加强特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森昌 《城市》2010,(5):42-45
一、区域性中心城镇的概念区域性中心城镇主要指中等规模的城市,即人口规模在10万~50万的城市。一般认为,区域性中心城镇(或中等城市)具有既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又可避免大城市在环境和经济社会方面过度膨胀的特点。在大城市分散化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镇成为吸收新的组织和公共机构的中心,给许多地方带来了新的开发或再开发的机会。因此,  相似文献   

15.
苏萌  吴昊天  徐芃 《城市》2011,(8):38-43
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41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超过80个。2000年以来,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0年末达到49.68%。根据城镇化“S”形曲线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见,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届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李红玉 《城市》2017,(9):18-26
笔者分析了我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功能特征和功能疏解面临的问题、治理模式及未来趋势,在梳理了美国、日本等国家超(特)大城市功能疏解的模式和思路之后,认为我国超(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应以去功能化、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模式,去功能化和空间结构优化要与人口治理紧密结合.由此提出适合我国超(特)大城市功能疏解的原则和思路,为我国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控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因而拥有相当的人口规模、较强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综合服务能力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入手,对其经济、社会功能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三方面构建了评价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三级指标体系和中心性指数,并提出了相关的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我国人口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城市化难免存在不一致的情形。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需要大量农村人口从身份上变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还是农业人口不仅在身份上而且在经济就业上也同时实现城市地区非农就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针对城市病等问题,国内很多特大城市重新开始实行严格的人口规模控制政策,引起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梳理了已有研究中关于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代表性观点和主要争议。总体上,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生产效率、公平性、环境容量及手段论等角度出发探讨人口规模控制的必要性;支持对人口规模进行控制的学者在应该控制哪些人的流动以及如何控制上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本文在对已有观点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应该从全国层面入手,取消户籍限制和大城市的特权。  相似文献   

20.
近年由于特殊的政策因素,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长与人口调控再次引起各界关注和争议。以上海为例,研究基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客观分析,以及典型产业区人口劳动力动态调研,发现伴随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人口劳动力集聚效应已经进入相对下滑阶段,"以业控人"为主导的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也有可能背道而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适时转换人口调控思路,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完善现居住地人口配套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