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新变法时期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变法时期,袁世凯的思想与康有为的思想有许多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袁世凯曾是康有为变法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在变法关键时刻对康有为的背叛,有着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酝酿已久的维新力量渐趋活跃。各路维新志士函电往返,分析时局,商讨对策。1895年后,一个有着共同变法意愿的群体,逐渐登上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然而,这一由民族危机催生出来的变法群体颇为复杂。其中,由康门师徒构成的“康党”与其他变法派官绅的关系离合对戊戌维新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造成双方关系离合转变的关键在于“康党”有着与其他变法派不尽相同的学术思想、变法理论和结党做派。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批评了王安石变法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中的失误.他反对尽复古法,主张变法不可过急过刚,认为进君子退小人和兴天下之大利是变法中尤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渊源于儒家,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特别是变法实践中,他主张泽民、宽刑、爱士、养兵,提倡德教为本、礼义治国。  相似文献   

5.
北宋神宗时期,在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下,变法派展开了一系列开拓边疆的军事活动,成为变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王韶开拓熙河,由于提出复河湟、灭西夏的重要主张而受到有着同样愿望的宋神宗和为振兴国势、力行变法的王安石的高度重视。因而,从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到战后熙河地区的开发建设,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宋王朝的大力支持。宋王朝在西北地区不单注重对经济领域的开发,而且注重对蕃部少数民族智力资源的开发及中原封建文化、科技的传播,并成为当时的一个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一生究心于学术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他阐发义理思想,宣扬素王改制,为维新、变法摇旗呐喊。他主张振兴孔教以文明排外,同时,力倡有用之学,主张调和中西,强调不必尽从西法。与康有为、梁启超相比,皮锡瑞的维新变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变”是1895—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关系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百年来维新变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维新变法时期“变”的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来不甚理想,还有不少模糊的、简单化的观点有待澄清和深化。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提出:“变”是甲午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议题,统治集团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开始思考变法的问题;变法中的两派斗争不是“变”与“不变”的斗争,而是谁来变、怎么变以及变什么的分歧;对变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主要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没有实权的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而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握有实权的高级官员;“百日维新”只是变法中的高潮期,不应理解为变法只进行了一百天,百日维新之前和之后的变法活动应该联系起来看,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并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苏轼二题     
文章针对视苏轼为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以及当今有人企图贬低苏轼学术地位这两个问题,论述了苏轼在为官与为文这两个方面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文章为人们正确认识苏轼,尤其是正确认识苏轼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的根本原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