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泰山香社起源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涛 《东岳论丛》2004,25(3):143-145
泰山香社是民众自发组织的到泰山朝山进香的民间信仰团体.泰山香社深受两汉以来佛教组织的影响,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了以崇祀泰山神灵为主的民间香社组织.  相似文献   

2.
浚县自明清以来,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基础创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并逐步发展为辐射晋、冀、鲁、豫等地区的碧霞元君区域性信仰中心,最终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华北第一古庙会——浚县正月庙会。中原腹地独特因素和民间信仰基础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浚县正月庙会灵异累累、规模宏大、香社众多、世代传承等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泰山女神作为泰山周边及我国北方地区崇拜信仰的神灵,来源于古代的母神崇拜信仰。曾先后演变为玄女、王母、玉女、碧霞元君等四代女神,宋代后广泛深入民间,成为北方地区最大女皇,后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不一的祭祀庙会和民间习俗,于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泰山女神信仰与崇拜习俗,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性、综合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北宋崇宁五年的泰山碧霞元君封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玉女起源于唐代民间的祭玉女泉之俗,后来宋真宗更换玉女石像,宋哲宗时建玉女祠,使玉女神逐渐从玉女泉崇拜中分化出来,而成为泰山碧霞云雾奇观的化身。北宋崇宁五年,徽宗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就体现着泰山玉女与碧霞宝光的结合,也反映出北宋朝廷对女性之神的封号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 泰安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神话与传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敢讲述,不敢采录,原因是怕招致宣传封建迷信之嫌。关于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神话与迷信的区别,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于一九八○年六月到泰山采风时,听故事家们讲了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的口头神话与传说,同时,也翻阅过一些方志文献,感到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是关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区别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于是产生了通过解剖这个“麻雀”来说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密切关系及其区别的想法。现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6.
梅莉 《江汉论坛》2004,(12):81-85
武当山的进香活动源起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道教信仰民俗,香客来源广泛,香火极盛。从朝山规模和影响来看,明代香客以湖北、河南、长江下游引人注目,清以后则以湖北、河南为盛,山东、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泰山在祖国千万座山岳中 ,既不最高大 ,也不最绮丽 ,它之特立独出 ,称为“五岳之尊”,则由其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 ,从帝王、官绅、文士到平民 ,其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泰山情结。这从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继登封 ,史籍记载大舜开始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帝等国家元首举行的封禅大礼 ,以及历代王朝都把泰山列入国家祀典之内 ;也从自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是由“日、山”,或“日、翼、山”的象形叠合而成的图案 )的显示其神圣的标志 ,以及民间自古相传的人死后魂归泰山的信仰 ,宋代以后泰山老奶奶 (碧霞之君 )的祠庙香火 ;更…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两朝出现的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与"碧霞元君"称号的现象,已有研究解释为"道士杜撰皇帝封号"所导致的"以讹传讹"。本文对这种观点表示存疑,并以史料的重新梳理和田野调查为基础,认为妈祖与泰山女神的神职逐渐趋同、神性逐渐同一导致的两个女神信仰的融合,是促成两位女神共享称号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46-152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百姓重要的精神饮品,是中国传统社会俗雅文化的综合体,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湖区民间信仰神灵与佛、道二教互融共存,特别是湖区民间信仰的佛教化,这与佛教名山庐山的宗主地位的辐射作用密不可分,与民间佛事活动、观音菩萨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也不可分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间信仰与佛教交相互融,尤其是民间信仰神灵的佛教化,呈现出佛教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宗教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实用性与功利性的价值,越来越趋向平民化、内容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意味着传统教义中的神圣性质在逐步地淡化和减少,传统宗教的仪式及组织也日趋简化,传统宗教放下身价主动向民间信仰靠拢。从江南地区观音信仰及城隍崇拜的盛行,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佛道发展的这一世俗化趋势。明清时期的城隍神最初是由官方赋予的官僚形式,成为神道设教与打击淫祠的象征,但是苏州民众却将其逐渐演变成富有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包含进丰富的民生内容。最终使得城隍信仰活动演变成为苏州城乡民众的狂欢节日。  相似文献   

11.
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人口结构与主体人群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是我们在研究唐宋城市社会时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显著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酝酿和诞生如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们主导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趋势,引领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但形成了城市社会的主体阶层——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通过对城市居民称谓的变化、城市居民主体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城市社会转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消费社会的叙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09,(6):161-167
消费社会是当下文学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整合下,传统的小说叙事开始转型,面向市场写作成为文学边缘化时代的价值反拨,转型后的小说叙事以日常性和平面化为叙事特征,以欲望与趣味作为迎合消费阅读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道术为天下裂”,社会是分结构分层分业分工的,人也是分性格气质分秉赋特长而片面有限的,每个人只能是某种社会职能的承担者。大概说来,社会是四权分立,四业并存,四民相依。这四权是道(宗教信仰权)、理(立法权)、礼(行政与司法权)、利(实践权),这四业是信仰、理智、礼法、实践,这四人是士、君、仕、民。总体而言,分求意义的精神人和求生存的物质人。明确自己的天性,找准自己的位子,献身于某一职业,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分工而又合作,才能达到有限的无限和片面的全面,实现自己并奉献社会。这就是社会人伦即社会结构伦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秉承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以道德的基础性原则即"互利"性为出发点的社会生活道德体系,以道德的超越性原则即"利他"性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为道德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道德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就民事主体问题,传统民法坚持民事主体二元化理论,即以自然人和法人为民事主体,而不赋予非法人团体以民事主体地位。笔者认为,传统理论有其缺憾,科学的做法是应赋予非法人团体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文章从民事主体的发展历史、世界各国对待非法人团体的态度,以及我国的立法现状三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16.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翥 《学术论坛》2001,1(5):135-13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轨已是共见的现实 ,在此背景下都市的发展规划和成长的内驱动力有了新的变化。由于Internet及更全面的信息基础设施正在为新世纪的都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平台 ,并促成以信息增值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普及 ,现代都市在设计整体发展战略时 ,有意识、成体系、高扩展性地推动信息基础结构工程的实施应是注目点 ,如此才能使都市依托神经中枢型成长平台来完成社会形态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媒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闻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新闻宣传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光芸 《人文杂志》2007,(1):164-169
市民社会既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产物,又是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建构取决于在公共领域中产生的各种参与网络、社团组织、公众舆论和公民精神的发展,以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均衡。而结构维度的社团组织和价值维度的社会资本都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横向合作的自治社团组织的存在,难以培育出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而缺乏具有公民品质或精神的公民,缺乏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具有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因此,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和自发形成的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社会资本则体现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市民社团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论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思想在法学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和谐的实现过程及其难点,实际上是如何妥善安排处理好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只有生活在一种公正合理的规则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和谐发展的理论也只有在具体的有规则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是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