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NSC5405、NSC5612/1、NSC5809和NSC6012号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指导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政策的目标核心是"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扩展的重要防御阵地"。这个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向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扶植和培养当地的反共势力,避免与共产党国家发生正面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艾森豪威尔时期太空时代带给美国的政治冲击后,即任的肯尼迪总统在冷战国际形势的制约下,重新制定了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并确立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威信与军备竞赛,都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冷战本质:即冷战是美苏两国在积极的军事准备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威信度和制度号召力展开的政治和心理战争。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南斯拉夫军事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援助政策,始自于杜鲁门政府时期.1948年苏南冲突的发生,为美国冷战开始后确立的分化瓦解苏东集团的政策提供了契机.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体制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对南斯拉夫的NSC18/4和NSC18/6号文件,这两个文件及其进程报告的形成与实施标志着杜鲁门政府对南斯拉夫军事援助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利益的,其目标是利用南斯拉夫来分化瓦解苏东集团.  相似文献   

4.
作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基本安全政策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一问世就在政府内外引起激烈争议。改革派认为,在贯彻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同时,应该发展对付有限战争的能力,国务卿杜勒斯和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卡特勒是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艾森豪威尔坚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反对修改。第二届任期内,面对苏联核能力的增长和核武器运载工具的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最终在NSC5906/1文件中实施了战略调整,吸收了灵活反应战略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战争结束后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美国的亚洲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1954年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 542 9/2号文件是新的亚洲政策的纲领。与杜鲁门政府的亚洲政策相比 ,艾氏政府的新政策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 ,在美国亚洲遏制战略中中国已被看成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在实践方面 ,新政策也体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如美国提出了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及“亚洲自由国家经济集团”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杜鲁门政府后期国家安全政策经历了一个从NSC68系列文件、NSC114系列文件、NSC135系列文件到NSC141文件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尼采与波伦在关于苏联领导人的真实目的、美国的对策以及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等问题发生了争执.在几次论争中,尼采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杜鲁门政府后期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而波伦虽然没有在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上居于主导地位,但他对文件的许多意见作为补充体现在国家安全政策里,深深影响着美国的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7.
1948年苏南冲突的发生,为美国冷战开始后确立的分化瓦解苏东集团政策提供了契机。在美国的东西方贸易管制体制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对南斯拉夫的NSC18号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形成与实施标志着美国对南斯拉夫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政策的形成。利用南斯拉夫分化瓦解苏东集团,促进南斯拉夫的亲西方倾向,是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的实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战后美国军事当局依据JCS 1607号文件对德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1947年7月美国军方发布JCS 1779号文件,开始复兴德国经济.1949年5月联邦德国在美国的策动下建国.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82号文件,正式决定重新武装西德.1951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115号文件,加快推动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随着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西德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盟国关系.正是借助于冷战兴起的背景,西德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受压制的地位,发展成为西方阵营中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由于外层空间政策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相对弱势地位,美国没有成为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后,美国政府确立了载人航天的目标,重视外层空间的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外空政策和外空活动,确立了其后的美国航天"大纲".  相似文献   

10.
1954年 ,日本渔船福龙丸第五的船员在比基尼海域遭受美国氢弹试验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并导致一名船员死亡。日美两国围绕船只处理、受害者治疗、赔偿等问题进行交涉 ,引发了战后以来日美关系的第一次危机 ,日本国民掀起了反美、反吉田茂政权的风潮。美国政府重新审查对日政策 ,制定了NSC5516/1文件 ,确认了吉田茂提出的渐增军备的方针 ,该文件成为此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一方面继续沿用杜鲁门政府的所谓"自愿遣返"战俘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下急于停战.由于苏联新领导人改变了原有的对美强硬政策,中国方面不得不在朝鲜谈判中做出某些让步.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对中朝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在谈判接近尾声时美方一度发出核威胁的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这种核威胁根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选取发生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为案例,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细致考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公众舆论对台海危机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战争的高度担忧,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难度加大,不得不将重点之一放在平息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危机的第二阶段,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寻求避免因沿海岛屿问题而卷入冲突的解决之道;最后阶段,艾森豪威尔决定派国务卿杜勒斯亲赴台湾,以公众舆论为主要理由之一,最终压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收缩兵力,并保证今后不主动挑衅大陆。  相似文献   

13.
西藏叛乱前后,美国针对“西藏问题”出现的新形势不断调整对华西藏政策。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西藏问题”的会议备忘录及大量政府档案,再现了美国政策制定机构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区的国家利益,将全球安全战略、地区安全战略与具体外交政策统一起来,并以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14.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与杜鲁门政府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就二者的共性而言 ,都是在“遏制战略”的框架内规划对朝鲜政策的 ;都坚持“在韩国主导下的统一”和加强韩国的实力地位。就二者的区别而言 ,杜鲁门政府的朝鲜政策从属于“遏制苏联集团”的战略目标 ,加强韩国实力地位的主要手段是提供军事援助 ;在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 ,日本占据核心地位。韩国的安全保障主要依靠美国的保护。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从属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对韩国的援助既有军事援助也有经济援助 ,军事援助优先 ,经济援助为提高军事实力服务。美国不仅要保障韩国的安全 ,而且要推动韩国加入西太平洋地区集体防卫体系。韩国在美国的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这种转变 ,与同时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1月, 美国国防部出台新版《空间政策指令》, 就全面落实美国2010年《国家空间政策》、2011年《国家安全空间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 反映了美国对全球战略安全环境、空间环境的总体判断, 特别是反映了美国军事航天战略以及美国军方如何有效解决21世纪及未来的空间环境安全、空间防务安全、空间稳定及空间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新思路。通过对新版《空间政策指令》进行背景分析和内容解读, 提出了政策应对建议, 研判新形势下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内空间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6.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将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其无线传输电能的微波束和激光也有可能干扰别国的卫星信号.空间太阳能不仅可以直接为军事活动和偏远区域的军事设施提供能源支持,也可能用以发展气象武器.人类利用空间太阳能的实质就是将空间资源占为己有.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和外空武器化的国际立法,进一步发展空间碎片主动移除制度、空间太阳能利用的公平分享制度及空间活动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印尼外岛叛乱平息后,艾森豪威尔政府重新调整了对印尼的外交政策。在政策调整过程中美国国务院和军方的意见占据了上风,即主张政府多接触具有反共姿态的印尼陆军。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5901号文件明确了印尼陆军已成为对印尼外交政策中的重要角色。1959年7月印尼政治体制回归到苏加诺主张的"有领导的民主"上,政党政治在印尼走向死亡,支持印尼军方的重要性尤为迫切,国家安全委员会6023号文件再次确认了此点。至此,陆军成为了美国制衡印尼国内政治向左倾发展的唯一代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