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除《远离尘嚣》外,《还乡》、《一双蓝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也有着拔示巴的原型。通过比较她们的经历与性格可以看出,哈代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深刻体会和娴熟的运用圣经原型人物的高超手法及其深沉的基督教情怀。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的伟大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上个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完成的地步。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人们称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由于他的小说对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他又被称为“现代派的先驱”。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喜爱传统…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并不矛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创作出了九部不同风格和意义的交响乐作品,他的音乐中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本文主要从英雄的诞生、英雄的成长和英雄的涅槃三个方面来阐述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在20世纪30、40年代备受美国读者的青睐,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美国传统黑人形象的“新黑人”———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他试图通过暴力来赢得白人对他的关注和本民族人民对他的敬畏。本文将试图从心理、社会和哲学三个不同层面对别格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从而发掘他个人独特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谷若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被中外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文章从方言对译、注释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对张谷若翻译的哈代作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在他笔下有两类特色鲜明的英雄形象。一类是浪漫激昂的青春英雄,一类是坚守信仰的悲剧英雄。本文将主要以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心灵史》及9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为中心,具体分析张承志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其作品在后新时期展现的道德理想色彩,从而更好地把握他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表现了人在一个荒谬、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所经受的焦虑、仿徨和苦闷。其男主人公查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名贵族青年,他既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人,又天生有着自由的意志,背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枷锁而内心却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和做作的愤恨与不满,处于历史性的困境。查尔斯和自由的崇尚者莎拉相识之后,他们二人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的不谋而合使他心中压抑的天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一步步地被莎拉触动、点燃并燃烧,最终追寻莎拉而去。查尔斯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束缚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到战胜自我的精神蜕变,最终突破了那个时代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10.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中的基督教精神包含博爱与宽恕、原罪与救赎、《圣经》意象和典故的使用,不乏对腐朽的教会和虚伪的神职人员的揭露,对压抑人性的宗教教义的反抗,带有反叛倾向和异教色彩,体现了哈代矛盾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1.
小说作品是小说家脑力劳动的结晶,他的思想倾向充分体现其中。这种倾向的表现,主要应从人物、情节中流露出来;同时小说家还利用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哈代的创作在较长的时期里处于评论逆境。为了应对传统力量的非难,他常常在小说中予以回击,从而形成了他小说的论辨色彩。  相似文献   

12.
小说家哈代用他的作品来思考社会和人生,用小说的形式阐述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议题。维多利亚时期是理性与信仰交织的时代,哈代的创作深受其时代影响,加之作家本人接受过神学和宗教学教育,因此几乎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对人类理性的召唤。其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多是来自于人类天然的冲动和感性的执迷。用理性节制冲动,用仁爱克服感性既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哈代作品中贯彻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还乡》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解读,通过对《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解析作者隐藏在原型背后、赋予人物在该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荒原所赋予的悲剧性的环境氛围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伊瓜因和梅西相继射失了单刀以后,德国人笑到了最后。今天的梅西没有像四年前泪流满面,而是以失落的表情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在赛前普遍看好德国的环境下.阿根廷人今天已经踢得很好了,常规时间的威胁球甚至还多于德国人。德国夺冠也是名至实归.只是我心头隐隐有些不忿。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西方古典悲剧走下曲高和寡的圣坛并逐渐平民化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同时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哲学态度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哈代和霍桑平民悲剧的创作特点和异同,从而揭示了悲剧平民化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杰克·伦敦(Jack London)<北方系列故事>中"英雄主义"主题的分析与探讨,认为杰克·伦敦的小说整体上呈现一种充满英雄主义与"超人"色彩的面貌.给予读者对于生命意义以非常积极的诠释.有益于人们重新树立起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生态度.以致成为今天"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代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问题,五十年代以来,不少同志在研究、探讨时,只注意唐朝政府对丁男征收租庸调的规定,对中男的徭役负担则谈得很少,或者根本不谈。我们认为,要研究唐代劳动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示了主人公裘德与自然融合的生命运动,勾勒了一幅人与动植物互为知音的图景,回应了哈代的自然观—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殖民者形象。在老人星殖民地代理人耶和尔身上,体现了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以耶和尔为代表的殖民者以"传播基督教文明"作为殖民活动的旗帜,在殖民地人民的眼中,殖民者就是上帝,能够拯救殖民地人民。通过把殖民者塑造为上帝,莱辛表达了她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这充分暴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