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建宁 《学术交流》2007,(12):166-16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破解"三农"问题,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非政府供给主体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呼唤政府的有效参与。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具有政治力量和资源配置权力上的绝对优势。政策扶持、财政激励、法律保障与监管支持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根本体现。妥善处理好社会养老保险中自愿与强制、农民与政府以及养老保险水平高与低之间的诸多关系,引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做好这项研究又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因为,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和健全这些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分不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就是要创造一种使"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就是说,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中,我们绝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即这些法律制度必须是以人为本得到具体落实的重要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和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应包括十个方面: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和彰显人性;坚持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权利优位于义务;权利优位于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3.
邹渐维 《探求》2006,(Z1):78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生态环境监管是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监管体系。法律制度上,德国是以生态环境行政法律制度为中心;在监管理念上,德国的生态环境监管秉持法治国家理念、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合作治理理念;在监管手段上,行政机关可以采用直接管控、间接管制和包括规划在内的具体措施;在监管措施的执行上,德国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广泛的行政执行权力,行政机关可以自己采用包括执行罚、行政代履行和直接强制等手段;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实施监督上,德国强调法院对监管制度实施司法监督,德国就行政监管对个体主观公法权利侵害采取了无漏洞的保护,同时,环保组织通过行使行政公益诉权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其职责。德国的生态环境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环境法典编撰和环境监管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依托现有决定来规划未来秩序的法律制度,行政许可制度实施尤其会受到未来情势变更因素的影响.情势变更是行政许可退出机制构建之基本客观前提,在制度层面上,体现为许可立法的预设性为许可法制环境动态变化留下铺垫;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为许可客观运行环境的动态变化影响着许可条件能否动态维系.维护公共利益是行政许可退出机制之基本价值追求.在积极层面上,体现为能够更加高效地配置与利用公共资源;在消极层面上,体现为能够及时防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均衡监管信息状态是行政许可退出机制之决策要素价值,在社会公众层面上,体现为消除“表见许可”现象,实现“名实相符”功能;在监管层面上,体现为消除信息壁垒,增强监管决策整体协同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需要从整体和局部视角研究其理论逻辑、内部关系演化与具体实践路径。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夯实现代市场基础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共享应用为重点的中国式绿色制度,是基于多主体关系性合约网络的激励相容制度创新。绿色信用监管制度通过构建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制衡关系,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合力以及避免“监管监管者”悖论。监管制度子制度之间具有替代性、互补性和时序性。当存在替代性时,要优化制度选择;当存在互补性时,要重视前提性制度创设、制度匹配耦合和制度绩效提升。在技术性监管和制度性监管耦合作用下,从机制设计到监管实践、再从监管成效到机制完善的螺旋式迭代升级路径,构成了中国绿色信用监管制度的实践路径。绿色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信用数字化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险基金属于社会公共资金范畴,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支柱与物质基础,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单纯的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都存在弊端,社会保险基金运营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监管.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法律监管却存在一定缺陷,如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合理、监管机构不独立等.应当在安全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重要的价值要素,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是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此,在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借助于法制得以体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制定须能够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尊重.因此,除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外,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要融入中国民众当前的日常生活伦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在伦理上的关系,以期在硬制度与软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且能够实现良好互补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罗昌勤 《学术交流》2007,(6):140-143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存在着价值同构关系,社会保障天然地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它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作为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与维系。社会保障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平衡器",是对"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维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5,21(5):125-127
在工业化时代,人性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工业化及现代科学技术使人内在的时间体验被压缩,人性更多地倾斜到外在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享受之中。人类物质消费欲望无止境地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许多社会的不和谐。审美在人心灵最深处滋养和培育一种对别人生命、对万物生命的同情、怜惜和大爱,它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使人以一种音乐的心境与他人及万物和谐相处。高科技时代,人性的不和谐还表现为理性过分压抑感性,使人成为思想的机器或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审美教育是造就心智和谐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男性步入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对社会性价值的过度追求,也必然造成自然人性的缺失。生活在男性社会中的女人,是被忽视、被利用、被践踏的对象。然而,在对自我迷失的痛苦自省中,男性最终会实现人性的回归,男女的关系也将趋于和谐。英雄的内涵,是男性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四大名著"中英雄精神的张扬与低迷,正是对这一过程的生动阐释。  相似文献   

13.
陈成志  焦春红 《创新》2011,5(1):104-106,128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和谐具有普世价值和恒久价值,它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和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严重扭曲和扰乱了人们对人际和谐的正确理解。从"五个方面"把握人际和谐的科学内涵,从"三个辩证统一"的维度认识人际和谐的特点,对实现真正的人际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很多地方也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政府绩效评价或考核,但总的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并没有成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治理工具之一,它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指导能力仍然有限,社会公众在政府绩效评价中参与度依然不高。政府绩效评价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环境系统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互动的过程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探讨我国的政府绩效尤其是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反思我们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倾向,并分析政府绩效评价生态环境对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ong Kong is now at the crossroads of its journey towards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Whil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ill seems to be the unwavering objective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e demand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because of a strong civil society fostered by economic succ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provide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its legitimac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cy and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rough inclusivity in social welfare. The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empirical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HKIAPS) in 2010 demonstrate that Hong Kong people identified social harmony as the main direc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closely follow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and freedom. Respondents who chose social harmony as the main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more likely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find common ground when fighting for their own rights or the rights of societ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se findings reflect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taking social harmony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陈俊 《创新》2010,4(3):90-93
和谐社会要求在刑事诉讼中以最少的司法资源投入取得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利益。不起诉制度为公正审判从程序上提供了一种筛选和过滤的制度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不起诉制度有利于实现预防犯罪、保卫社会的目的,还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体现诉讼效益。目前,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基层检察机关在执行不起诉制度时与立法原意相悖的情况还很多,有必要对不起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改革完善不起诉制度的措施有: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细化;酌定不起诉的扩充;不起诉的规制与救济;建立暂缓起诉制度;建立健全检察机关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种伦理境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成 《唐都学刊》2006,22(5):37-41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自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从对传统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的批判到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西方传统伦理学不得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到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伦理应对,这无疑是人的伦理境界的进步。而从动物解放/权利论到生物平等主义、再到生态整体主义,伦理的对象已逐步从人及其社会扩展到了动物界、生物界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尽管这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人的伦理境界也在被不断提升,充分展示了人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追求,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8.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 including it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rend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given high priority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this programme. To have an effective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 in the context of an increasingly pluralistic society, China is facing the profoundly challenging task of designing a coherent and over-arching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that would cover retirement, medical care, unemploy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伦理道德基础来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这个道德基础只能是诚信。目前,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政府协调与引导职能,营造诚信环境,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这样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诚信社会,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