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石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石刻浮雕画像,这些石刻浮雕画像雕刻内容中,"椅子"造型样式丰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椅子造型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四川南部泸县出土的大量南宋石室墓葬石刻表现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浑厚、雕刻精美细腻。而作为泸县宋墓石刻武士像较为普遍的形式特征之背景"留白",更是使石刻突显出了一种韵味悠远的空灵意境,具有极为丰富的审美内涵。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泸县石刻"留白"形式的技法渊源、审美追求、实现可能及其精神内核等4个方面对其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位于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的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墓葬石刻,其中世俗生活题材的石刻在创作上的立意构思至为巧妙,如扑朔迷离的男侍石刻、精巧空灵的侍女石刻等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历代墓葬艺术中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4.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南泸县宋墓石刻在图像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框形结构"的运用.人物、鸟兽或花卉等内容被放置在一个框形结构中,运用在假门石刻、侍仆石刻、乐舞石刻以及仿木结构建筑部件上,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框"分割空间,形成有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  相似文献   

6.
1975年年,成都市文管处在市西郊曾家包的两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和画像砖。其中二号墓葬出土的两扇墓门,内外均有石刻画像。这些画像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风俗习尚和墓主的身份及生前生活的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现试就画像的内容作一简略的考辨;  相似文献   

7.
刘文平 《南都学坛》2012,32(5):22-23
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画像的艺术风格具有布局疏朗,主题突出,透视感较差;画像粗略古拙;浅浮雕雕刻技法有代表性;对人物的刻画遵循尊卑观念;运用夸张变形手法;画像石均施有彩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是一种具有"纪念碑性"的文化风物,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济南大学珍藏的汉浮雕与汉画像具有重要的价值,羊瑞浮雕象征吉祥、体现人伦、代表祈愿、呈现图腾;鱼画像象征多子多孙,双鱼图领先太极图,白鹭衔鱼图引发性的隐喻;朱雀图、白虎图、青龙图表现出传统的"四灵"或"四象"信仰。汉浮雕与汉画像既是历史文物又是图像文献,既是艺术珍品又是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9.
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档案,是各个时期的政权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以金石为载体的书史记事材料。其主要类型有碑碣、墓志、摩崖、经幢、题记、画像石刻、金文、印章八种,内容涉及人事、封诰、军功、建筑等.是能被长久利用和欣赏的历史性材料,具有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雕刻     
少林寺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特别是初祖庵大殿,檐柱、内柱、内外群肩石及神台四周,都有精美的浮雕。初祖庵为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修建,至今仍保持着初建时的面貌。这些浮雕均为建殿时所刻。檐柱共十二根,雕有乐会、童子、飞鸟、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及卷草纹等。殿内四根石柱上,均雕天王像;南边二柱天王像上方刻有祥云腾龙,北边二柱则刻有人头鸟。在大殿东、西、北三壁的群肩石上,亦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内壁多为人物,如僧人、童子、仙人、武士等;其中的罗汉图,僧人身披袈裟,拱手合掌胸前,神态虔诚,或盘膝而坐,或…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诸多方面,并为国内外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虽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画像》为题,但难以概全,仅述及刻勒较多的天体方面,并把重点放在过去一些有关著述中定名失当或释错的神画像上,略作谫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石刻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比较大型的石刻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期间。分布在南京市郊、句容、丹阳等地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六朝石刻则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独放异彩的瑰宝。它们气魄雄伟,姿态生动,雕刻精美,装饰繁  相似文献   

13.
集美鳌园因其精美的石雕作品而闻名于世,其中以游廊石壁上的镂空雕刻作品最为精彩,是闽南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以鳌园游廊石壁青石浮雕为对象,从游廊石壁形式、以非传统题材为雕刻选材、雕刻制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闽南石雕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南派石雕特质。  相似文献   

14.
<正>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草庐”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吊谒怀古,保留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篆、隶、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石刻。这些石刻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民族英雄岳飞书写诸葛亮《出师表》的二十一方石刻,(图一)就是这批历史遗产中的上乘作品之一。图一  相似文献   

15.
汉代先民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找到并运用了构成气势美、稚拙美、韵律美等图式语言,创造出了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的深沉雄大、粗犷劲挺、古朴稚拙、单纯厚重、简洁明豁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这些汉代工匠艺术家们还以他们诙谐幽默的内在气质,赋予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以清新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天真直率的浪漫主义气息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6.
三峡石刻大体可分为墓冢石刻、宗教石刻、水文石刻、碑刻及其他等五类。这些石 刻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礼仪、生活习 俗、经济政治状况、雕刻书法艺术和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其中南宋孝宗朝桂林石刻文学最为兴盛.励精图治的宋孝宗、务实能干的广西地方官员共同营造了桂林石刻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张孝祥、范成大、张栻等名家在桂林创作的石刻诗文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使得当时的桂林石刻作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纹刻嘛呢石是将石刻、绘画、雕刻技艺有机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藏传佛教信仰的独特表现方式。其本质上是万物有灵思想和祈求神灵庇佑精神内涵的物化表现。纹刻嘛呢石具有直观的传播性、鲜明的宗教特征和含蓄内敛的写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苏轼石刻在北宋时遍及天下,其题名题字类石刻反映了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外任及被贬时为多,这类石刻记录了苏轼的行踪与心迹.苏轼的文类石刻有碑志文、记文、赋、颂、铭、赞、题跋等多种类别,有明确文献资料记录的石刻文有57种,从苏轼石刻文的创作及书刻时间可以看出:苏轼早期石刻重记,后期石刻重碑,一生独铭五人,尤其重视《中山松醪赋》石刻.这些现象有待深入分析,以揭示苏轼独特的创作与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20.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