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2.
“乜”是河北衡水武邑话使用频率最高的指示代词。作为中指指示代词,“乜”的基本语法功能为“指别”(只指不代)和“指代”(指示兼称代)两种,并由之引申出了定冠词和连词用法。与此相应,“乜”有三种读音:分别是去声的[niε31]、阳平的[niε53]和阴平的[nε224],其中“乜”在“乜个”中还读成上声的[niε45]或阳平的[niε53]。  相似文献   

3.
浅谈“well”的话语指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well”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多义词。它既可用作实义词,又可以充当功能词。用作实义词时,它可以作:1.名词,如:anoilwell;2.动词,如:Bloodwelledout from the wound;3.副词如:well-done.作功能词时,它就是感叹词,可用作话语指示语(菲尔墨,1971)。“well”的这种用法在话语中极其普遍,如:Well,youmayberight.本文旨在介绍“well”一词的后一种功能,即其在话语中的各种指示功能deit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4.
吴媛媛 《北方论丛》2007,1(3):73-75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定型这一流变过程,与其它人称代词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除“渠”、“她”外第三人称代词皆源自于指示代词指示性和称代性的分化,当指示代词的称代作用趋强势时,就已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指示代词称代特性在第三人称代词流变过程中,一直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沈荡话指示代词系统中的四类指示代词作了详细的描写,认定该系统为特殊的“双层二分体系”。文章按指示对象的不同把指示代词分为方位处所指示代词、指人或物指示代词、时间指示代词、性状程度或动作方式指示代词四类。各小类指示代词在近指、远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为零距离近指、有距离近指、远指、更远指。  相似文献   

6.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7.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相似文献   

8.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尝试证明,虽然结构助词“的(底)”与其前的“之”、“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关系,“的”是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独立发展出来的。“的”的用法与其前的结构助词有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唐朝中期,“数+量+名”成了占优势的数量表达式,由此而带来的类推效应要求一般的修饰语与其中心语之间也有一个类似于量词的语法标记,而指代性质的“底”因其句法和语义上的相宜性而被虚化为一个助词来充当这一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10.
岳阳方言的介词与普通话介词存在一些差异。这里着重介绍岳阳话中表示对象的“尽”,表示方式、方法、依据的“驾”和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或对象的“得”。1.尽1.1尽作介词的分布情况1.1.1主观上任凭、听任、让的意思,非被动意义.1.1.1.1尽 P(P指“尽”的对象宾语,一般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1)甲:崽跌得(拟声词)哩哭,你敷他一下喃。乙:尽他,过一下得他就不哭哒个。(2)甲:你台忙,我帮你把屋里收拾一下。乙:尽它尽它,你莫动手。(3)他不听话你就尽他,看他要禾哩.(4)事情横之台个样子哒,尽它去.这类句子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进西方语言学中关于指示代词"冠词化"的理论,穷尽性考察上古9部传世文献中的"指示代词+NP"短语,探讨上古汉语指示代词是否存在"冠词化"现象,最终得出"此(斯)、是、彼、夫、其、之"等所具有的定指功能,是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之一,是指示代词本身就具备的功能。至于"夫",它不仅可以起宾语小句标示词的作用,而且可以用于关系从句结构之首,表示类指意义,甚至可以加在任何核心名词之前有修饰语的情况,起明显的标记NP作用,具有"冠词化"倾向。但是由于出现的频率较低,且始终没有发展出句法强制性,未能成为如其他语言中出现的定冠词。  相似文献   

12.
田宇贺 《兰州学刊》2012,(10):177-181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区分典型指示代词和非典性指示代词的句法依据,使用频率高低是区分指示代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另外一个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在语义上表示实体概念这一属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词中体现的程度有差别,不是匀质的,这是对指示代词进行原型分析的语义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表现为语体分布、是否二分、语篇衔接及语气、口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释之”     
之,原是会意字,是“出”、“往”、“到”的意思,动词,文言中常见,如:“驱而之薛。”(《战国策、齐策》)“之”就是这个意思。代词、助词“之”是动词“之”的假借字。一、代词“之”最早作指示代词,后作人称代词,甲骨文中的代词“之”都是近指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如:“于之夕又(有)大雨”。(《十辞通纂》582),下面分述代  相似文献   

14.
论“可此可彼”!──再答复马佩教授(香港)黄展骥1.前言我曾发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人文杂志》1994,6。下注的期刊年代期数均指本刊),很高兴获得马佩教授的“回应”:《也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995,3)。及后...  相似文献   

15.
本刊特稿推动理论创新繁荣社会科学曾绍阳(1.1)哲学研究必须走马克思指出的“两条道路”———访《广义唯物论第一篇:物性论》一书作者朱广启葛恒云(1.9)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郑晓江(2.1)反叙事:重塑过去与消解历史———叙事学研究之二龙迪勇(2.7)伟大的理论创新———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札记曾绍阳(7.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回眸及其历史经验余伯流(7.4)略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黄慕亚(7.10)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曾丽雅(7.14)论…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单独表处所的用例,这种语法现象不是沿着“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是与“这”、“那”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古代汉语中就有指示代词单独表处所的传统。现代汉语中“这”、“那”单独表处所是其自身功能和“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两种现象的合流。  相似文献   

17.
华人知识分子一致希望达成“书同文”的理想世界,现在电脑化资讯社会,全球的华人都具有这种需要。本文例举全球可供处理华文用的“字集”与“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论及:(1)“字”与“码”密不可分的关系;(2)“字”与“码”相关名词定义释疑;(3)以模拟比喻“中文内码”的思考模式;(4)“中文交换码”的设计要件。本文对“编码”工作特别强调两点:(1)“编码”全局构思,如不慎于始,一著不慎,则会令所“编”之  相似文献   

18.
张玉金 《学术研究》2005,(11):144-144
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还没人专门讨论过,不过却有人探讨过古代汉语代词“厥”的性质。传统的看法是,它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周法高[1]、黄盛璋[2]、杨伯峻和何乐士[3]等。另有些学者提出了四种新说。(1)郭锡良[4]、崔立斌[5]等认为“厥”是特指代词,它虽然经由指示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但未完成转化过程。(2)洪波[6]认为“厥”是兼指代词,是既可以指代近又可以指远的代词。(3)高岛谦一[7]认为周代汉语的“厥”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4)姚振武[8]等认为“厥”是古指称词。“指”表指别,“称”表称代。古指…  相似文献   

19.
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陕县方言具有丰富的指示代词,而其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很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源于词语的语音演变和语音合成。  相似文献   

20.
指出并分析了一般古汉语教材很少提及的一些古汉语语法现象 :指示代词“夫”做主语与判断句名词性谓语的定语 ;兼词“焉”作补语表示行为主动者 ;指示代词“之”直接作宾语、补语及宾语的定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