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本人从事多年物理教学,始终感觉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创造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时,承担着课改任务的教师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应答。对于我来说,是观望还是参与?是等待还是超越?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积极参与,努力超越。 相似文献
4.
5.
6.
物理学习中思维错误,是导致物理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其根由对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峋消极影响,是当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8.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应该正确激发、巩固学生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长久动机.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反思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本文立足新课改,对于教学反思的意义以及在反思中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做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克服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厌学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预防和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化消极为积极,变厌学为乐学,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一、学生产生物理厌学的原因(一)厌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从学生的调查了解中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生活走进数学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理课程实施改革的深入,学生掌握及理解物理基础知识,以物理活动的开展为一条重要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分析物理活动教学,其教学活动是构建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过程;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在活动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中职电子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主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学习方式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除了高中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上,它具有二重性。既有其影响课堂教育消极的负效应,又有促进课堂教育的积极的正效应。正如早已被专家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逆向思维也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尽管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并非完全是一码事,但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积极的逆反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与求异思维密切相联系的。求异思维是通过多种假设和思辨的设想,甚至运用对比联想的方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用“科学探究”的过程来探求知识,认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科学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专题的探究活动。一般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六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运用自如,是每个教师所着力追求的。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往往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或观点。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18.
PBL教学法是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