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的户籍制,大体承袭五代的户等制,按人户统计,有主户、客户两大类,主户分等级,客户不分等级。以主户来看,有坊郭九等户、乡村五等户。此外,是不是还有被称为“形势之家”的人户?在宋朝的诏令和宋人的著述里,这种户有时与官户、乡村五等户、豪强户相提并论,如“命官形势”、“官户形势之家”、“形势食禄之家”、  相似文献   

2.
棚民,是明中叶后,主要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流民。“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①,据雍正二年清查,通省十三府,“除九江、南康、抚州、建昌四府无棚民外,九府共计一万五千余户。”②乾隆年间,赣州府定南县,因“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③升县为厅。乾隆以后,江西棚民大规模的流徒已不见史载。本文所论仅限于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定居及由此而来的土客籍融合和矛盾这一侧面。其目的有二:一是从棚民入籍、土客籍融合看棚民的流徙对近现代江西居民构成的影响;二是为近现代史上江西土客籍矛盾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不当之处,还望史学界前辈指正.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尽管政权更迭频仍,有些政权仍厉行户籍制度。十六国时期,主要有4种民户:部落民、坞堡民、州郡民、镇户与营户。部落民统属于部落酋长,坞堡民统属于坞主。迟至西凉时期,坞堡民才被纳入户籍登录的范围。镇户、营户隶属于军籍,无户籍。州郡民是国家直接统治的民户,户籍登录的主要对象是州郡民。  相似文献   

4.
江西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分布区,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有客籍话和本地话之分。本文深入探讨了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与居民史的关系,分析了操这两种不同方言的居民在迁徙时间和来源上的不同。最后,从语言内部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上,说明了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户籍,可分为普通民户户籍和特殊民户户籍两类。普通民户主要包括地主、农民等,他们归州郡管理。占国家人口的大多数,特殊民户主要有兵、僧尼、奴隶、杂户等,他们的户籍和普通民户不属于一个系统,国家统计户口,一般不包括这些特殊身份的人。  相似文献   

6.
"朋名"即共同朋合使用一个名称,是村族社区利益攸关者在赋役户籍登记及基层职役呈报中的共有名号,并非当时实际人户。明清时期,里(图)甲的总户和子户户籍的朋名现象在徽州十分常见,图正、乡约、保长、保正、族正等基层职役亦存在朋名佥报。"编造户籍""佥报职役"本是明清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规范和要求,然而,由于户役因循、里户式微、里役和职役繁苛、人口大量外徙等因素,这种强制规范经历了由国家"实征"趋向民间"朋应"的发展历程,基层社会从而普遍存在朋名立户和朋充应役现象。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国家与社会博弈的结果,也是明清基层治理从制度到契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最新统计,截至8月4日,工行个人网银客户已突破5000万户,与8年前工行个人网银业务推出之初的20万户相比,客户数量增长了249倍,成为国内首家个人网银客户突破5000万户的银行。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私家藏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时期,开创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先河。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以藏书助学术,以藏书经世道,以藏书长见识作为私藏的目的,即“藏以致用”。私家藏书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也成为各个时期国家藏书的重要源泉,是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世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六国时期西凉户籍残卷。原件藏英伦博物馆,卷文收于中华书局出版之《敦煌资料》第一辑。该残卷尚余十户居民之户籍,户主各注社会身分,有兵、大府吏、散户之分。对于“大府吏”,陈垣先生在《跋西凉户籍残卷》一文中解释为:“大府即太府,掌财赋之所。太府吏者给事财赋所者也”。这里所说的大府即太府,吏即“给事”公务的吏户,都是对的,但对西凉时太府的解释则有待商榷。陈先生是依据周宫中的太府来解释的,其实周以后太府则“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了解魏晋的“品式”制度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治史者难以解释隋代的“输籍定样” ,不知“输籍”为何物 ,更不懂“样”的意思。“输籍” ,“课输之籍” ,记载有编户课输数额的户籍 ,即“计帐户籍”。“输籍样”借鉴西晋的“户调式” ,包括“户样” (一夫一妻丁男作户主的户 )和“赋税额样” (租粟三石、绢二丈 )两项内容 ,用来划分户等。在划分户等时 ,“输籍样”是比照和折算的“基样”。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对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户”是合法占有田宅的前提,“邑”是对合法居住空间的限定.在此基础上将户籍编制于乡里体系之中,通过立法限制人户的自由迁徙和流动,规范户的传承和财产转移.由此构建起来的以“户”为统治终端的乡里秩序,作为帝制国家实现人口控制的成功经验一直为后世所奉行.  相似文献   

12.
走股份制之路发展乡镇企业李维香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该如何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尚未脱离政府某些不合理管理的羁绊,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3.
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三月,大祚荣病殁,唐玄宗遣使吊祭,并册立其子大武艺袭父爵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武艺即位后,自行建元仁安,以示渤海欲摆脱唐王朝羁绊,建立独立王国的雄心。在他统治的十九年期间,“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使其疆土东境越绥芬河达到沿海地区,东南逾图们江,南面已进朝鲜半岛之大同江一线,南至松花江中下游地区,北部和东北部已抵兴凯湖、乌苏里江中上游地区,为“海东盛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737  相似文献   

14.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走马楼吴简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数量难能可贵的崭新而真实的同时材料.对其进行语言研究,有助于吴简的进一步整理利用,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文献的阅读理解,对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考察,发现:作为官方登录户籍的固定用语,“口食”表示“家口”的用法出现得虽比“食口”早,但最终为后者所取代;秦汉时期,高年女子一般称作“大女”,到晋代,“老女”之类的称呼才在简本、纸本户籍中大量出现,因此,吴简中“大女”、“老女”交互使用的现象十分独特;先秦到三国时期,“户人”充当“一户之主”义在各类典籍和文书中经见,后来为“户主”一词取代,“户人”一词则发生意义转移,泛指“一户之人”、“一户之民”.  相似文献   

16.
一在对宇文融括户的经过、措施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其评价问题不无必要。这一问题,旧史家长期争论而无一致意见。刘(?)宋祁、司马光等持否定态度。其论要言之:一、在括户过程中,使者竞为刻急,州县承风劳扰,“百姓”甚以为苦。二、州县希融旨意,务于多获,皆虚张其数,或以实户为客户,故所谓得户“凡八十余万”,不足称道。三、宇文融以言利得进,因括户致位宰相,开启了言利者竞进之端,玄宗一朝乃至以后的政治由此而  相似文献   

17.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的"田命籍"应为"田合籍",它是《户律》中记载的汉代五种户籍类簿籍中重要的一种。从国家统计土地的角度看,"田合籍"应是所有土地的总籍。它可能既是记载国家所有田地情况的总籍,同时也是记载每户所有田地情况的总籍。  相似文献   

18.
这篇札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斯一一三号文书,指出户籍中户主姓名冠以“兵”者为兵户,身份低下。户主姓名冠以“大府吏”者,其人为职吏,其户为吏户;冠以“散”者,其人为散吏,其户亦为吏户。吏户的身份亦较低下。兵户、吏户都是役户。第二部分论述西魏大统十三年籍(斯六一三背)反映苏绰的打破门资的政治经济思想。第三部分分析考证包括三个断片的残文书,应拟名为:唐开元十六年北庭都护勾帐草。  相似文献   

19.
宋代五等下户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多认为,宋代的客户(指乡村客户,下同)是“对佃农的专称”。据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往在秀之魏塘王文政家,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无极,皆佃户也”。如果客户确是“对佃农的专称”,那么秀州客户所占的比例,当是很高的。可是在分别载有全国各州主客户数的《元丰九域志》中,两浙路秀州项下却记载说:“主一十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七,客无”。在“茅屋炊烟,无穷无极,皆佃户也”的秀州,户口统计材料中竟然没有客户,这似乎很难用“官方统计之绝不可信”来解释。其实,宋代的主客户制和五等户制不过是对人户的等级划分,它不是揭示而是掩盖  相似文献   

20.
入户抢劫中的“户”不应限于他人之户,不应限于被害人之户;入户抢劫与在户抢劫无实质差别,不应要求入户前须有抢劫等犯罪目的;入户抢夺、诈骗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认定为入户抢劫;入户后以其他非暴力、非胁迫方式实施抢劫的也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