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亮 《决策导刊》2006,(12):13-15
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法治是规则之治,而非意愿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否认“恶法亦法”;法治是民主之治,反对“权力无制约”:法治是平等之治,不承认“法外特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该怎样理解法治?对于法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一种把法治看作实现国家秩序或社会治安的手段,另一种认为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权力施加必要的限制。前一种法治观是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从上古时代起,明天道、察民意、“制而用之谓之法”1的统治工具论观念就已经深植人心。后来的文人策士们说得露骨一点的,则谓“设法度以齐民”2;说得含蓄一点的,则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3,“务以德善化民”4。总而言之,法律只是用来管束老百姓的。虽然到了近世也可…  相似文献   

3.
<正>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权力和限制权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对领导干部进行激励,更需要将法治作为整个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予以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求领导干部在对法治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法治的本体性价值;在行为模式上,更加注重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法治是规则之治,要求每一个公民和组织把正当规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而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对其权力的有效保护对我国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法治是规则之治。人们可以对法治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某种要求,或设定某种标准,可以对法治国家的治者提出某种要求,或对治者能否坚持自己的选择表示担忧,但这类要求是否合理,这类标准是否符合实际,这类担忧是否一定可以避免等,都不影响一个国家实行法治这种治国方法。只要一个国家的治  相似文献   

6.
西方法治文化中有一场著名的法治人治论辩。先哲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但他的老师柏拉图则主张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场论辩的最终结果是.历经挫败的柏拉图终于放弃不现实的人治理想,转而求诸法治。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由统治者的权力决定。法律自己不是主人,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并在实践中体现为法治能力,是引领带动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推进法治建设的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法治思维、法治能力上,而公共权力的滥用、遴选与归责机制的弊端、不良风气等问题是造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缺失的主因。因此,应当明确权法关系,切实将权力关进法律之笼;强化党内政策法规学习,自觉慎用权力;尊重契约精神,明确责任归属;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执政难题,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通过法治精神培育和法治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自觉慎用权力,自觉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8.
正人治模式并非"无法"之治,而在于"人大于法",法行使的是人即统治者的意志。正是统治者意志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民众的世界在善与恶中反复。法治优于人治之处在于法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高权威,限制和约束了权力的随意本性,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不受权力所侵害,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这已经为世  相似文献   

9.
正以正当程序组成的制度笼子,是保证行政权力正当行使的关键,是实现程序公平、社会正义的底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要确保行政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行政程序法治是关键。因为,程序是实体的保障,法治就是程序之治。要使实体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不发生错误,不出现滥  相似文献   

10.
正"法"字的本义,是一碗水端平,去掉私心。法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依靠集体智慧,追求天下为公,民主平等,人人有责。法治,如天地之坚,日月之明,四时之信。"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人治,是产生官僚主义和破坏公平正义的根源。人治社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14,(11):37-37
<正>2013年的中国法治记忆,归结到一点,依然围绕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首先就必须用法治化的思维来反省和重建权力运转、制衡的国家模式。如果说以前的畸形维稳思路让国家治理陷入了被动,那么对依法治国中"治"的理解就需要有全盘翻新,实现从"治民"到"治官"的转变。最好的治理不是治理百姓,而是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核心便在于限政一项——对权力实现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法治已成为大国治理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制度力量。法治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权力和限制权力。在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对限制权力行使具有较为重要的引领作用。职权法定、程序正当、权责一致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具备的内在素养。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行政问责制、公务员晋升制等机制从外部倒逼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改变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  相似文献   

13.
金中一 《决策》2015,(1):36
四中全会作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对建设法治国家,加快司法改革作出了部署。2015年将是中国真正迈上法治之路的关键一年,也可称之为法治元年!法治建设,包涵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诸领域,需要全方位推进。其中司法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国之重要环节。其首要目的是:完善政法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监督,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保持司法权的相对独立性,减少行政权对司法权的权力影响,关键让其多一点部门制约,少一点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4.
权力自觉和权利自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两大主题,其中权力自觉又是权利自治的关键依托,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诉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权力自觉面临现实挑战:权力工具化,出现权力寻租;权力扭曲化,呈现权力任性;权力人治化,显现权力随性;权力懈怠化,浮现权力惰性。为此,必须推行阳光行政,督进权力自觉;完善考评机制,推进权力自觉;加强官德修养,促进权力自觉;培育法治文化,增进权力自觉。  相似文献   

15.
今日之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不依赖于对于官的信仰),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国家,而官本位的回潮之势,更多的是利益关系的扭曲。见不得光的利益,与权力运行的封闭存在着相互强化的效应,酿成比传统社会官本位更劣质的政治文化。今日之官本位,已无传统社会的责任内涵以及与民众的道德契约,实则是权力不受约束下形成的利益"城堡"。在"城堡"外面,是拼命想进入的汹汹人潮。  相似文献   

16.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不可分割、不能随意撤分的三个组成部分。法治、术治、势治,共同构成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即"以法治国"的思想。本文拟从法治、术治、势治三个方面探析法家法治思想,以期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曹儒国 《领导科学》2006,(14):44-45
当今社会,权力触角无处不在并时刻产生巨大作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受到权力的影响。因此,领导正确用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和谐社会对领导用权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的社会,首先要求在民主法治前提下运行权力,如果权力运行背离民主法治的轨道,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就无从谈起;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要求支配社会的公共权力是公平正义的,是与和谐社会的特征相一致的;诚信友爱的社会,首先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环境,是指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所形成的以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为特征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使职务犯罪的预防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对保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高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讲法治讲人治、不依法治依情治、不以法治以权治、不用法治用官治等非法治形态。究其原因,主要有治理规则、治理能力、治理协作、治理土壤等方面的因素。实现农村法治化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进行综合矫正:建立健全涉农法律法规,实现"治有良法";提高治村干部法治能力,确保"治有良吏";丰富农村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多方合治";厚植农村法治文化土壤,确保"官民同治"。  相似文献   

20.
改革观点     
《领导决策信息》2014,(20):12-12
正1王东明: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四川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四川推进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特殊性十分突出。加强法治四川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