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与欧美妇女史研究的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妇女史在西方史学界亦逐渐成为一新兴研究领域,吸引不少学者的兴趣。其发展趋势不仅将历史研究的焦点转向妇女本身,同时也改变了历史写作的典范。恰如历史学家琼·斯科特(Joan Scott)所说,此一新的历史方法挑战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史观,并重新定义历史意义:它不但包含更多元化的主观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从新中国六十年来妇女史研究三个时期———妇女史从沉寂到复兴(1949—1989)、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1989—1999)和妇女/性别史从研究到学科化(1999—2009)理论、方法和议题变化发展的梳理入手,清晰勾勒出妇女史的兴衰与社会转型、学术转向息息相关,更与学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研究主体的能动性有关。由男性学者推动的妇女添加史到女性学者性别意识和学科意识的提升过程中自觉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历程,可以看到女性主义妇女史从继承传统遗产、外引新理论方法到多方整合,致力于研究和学科推动实践,向学术和学科主流化机制化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妇女研究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1991年1月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座谈会,是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首次组织的一个大型的学术活动.参加这次会议的60余人中,主要是北京地区的中外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新闻出版、妇联等系统的妇女理论研究人员以及中外学生等. 会议由齐文颖教授主持,她说明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我校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妇女学体系.王义遒副校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妇女史的重要性.他说:"为了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要提倡研究历史,研究妇女史一类的专题史,并且要提倡和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 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邓广铭教授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出发,列举了中国古代史上一系列的妇女人物,说  相似文献   

4.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除了义理和功业两大标准外,还从人物的心术、气象、资禀、本领、见识等方面进行具体评判,充分显示了其史学思想的深刻和公允,堪称知人论世的典范。朱熹对人才具有辨证、宽容的看法,这尤其体现在对人物德、才关系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6.
《报诸侄书》是班婕妤研究中一篇长期遭到“遗忘”的文献。本文考察了《报诸侄书》的传承情况,分析了作者的创作能力,用相关史实印证了文章内容。认为这篇文献属真且如实地反映了班婕妤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妇女早期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在妇女的文学批评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史学变革和妇女运动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妇女史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进入繁盛阶段,地域和民族的妇女史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古代蒙古族妇女权利与地位研究是古代蒙古法制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于古代蒙古族妇女的权利与地位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综合性研究、婚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权利、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考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妇女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表现为研究视角的拓宽和具有启迪意义的新观点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明代妇女的贞节制度、妇女参政、区域妇女及妇女解放思潮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以期服务于明代妇女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贞节观念几近宗教化,而徽州节烈现象尤为突出。已有研究多针对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其主体性因素。在明清徽州贞节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的表象之下,其实隐含了暧昧、复杂的动机,其主体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若干方面。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遂使贞节观念彻底地深入徽州社会,成为一种潮流,明清徽州节烈妇女是宗教化的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之作,剧中人物生动形象,用词简单凝炼,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老北京的生活面貌。这里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的关联性,对《茶馆》中典型人物的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挖掘剧中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认为茶馆是北京城里市井百姓、地痞流氓、官僚显责各色人等都可以进出的公共场所,是“小舞台,大社会”。《茶馆》以茶馆经营者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线人物,其言语行为反映了会话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双方地位、权势、利益的一场内在较量,牵涉到“惠”与“损”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女性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妇女观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和特殊学习需求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分析美国5所女子学院妇女学或性别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开设美国妇女史、妇女学或性别导论、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这些学校开出了丰富的跨院系的妇女或性别研究选修课程,而且分种族、分地区研究妇女的课程占有一定比重。相比而言,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教育课程资源不足,跨院系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十分稀缺。加强跨学科培养是提高我国女子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儒教研究需要"回到儒教自身"以寻求关于"儒教"的切己描述。儒教作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公共—集体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观念性和物质性的"结晶化"形式表现自己。"儒教形态"是对儒教结构功能及其历史特征的指认,也包含对儒教得以奠基的存在理解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儒教是宗教 ,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宗教。古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同时具有宗教组织的职能 ,而国民则构成了儒教的庞大信众。儒教的最大的特色是其信仰对象有一个等级序列。儒教对其信仰对象的崇拜仪式 ,则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官员与民众的各种祭祀上。儒教是宗教 ,但儒学 (儒教哲学 )不是宗教 ,而是对儒教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儒教哲学是对儒教信仰的理论论证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理学之后 ,笔者认为就再没有原创造性的儒教哲学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28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召开“妇女史研究——理论、方法、史料和其他”研讨会,特邀杜芳琴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妇女史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围绕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史料和专题研究四个方面,对多年来的妇女史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回顾与思考,其目的是通过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其研究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28日,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的"我们如何作妇女史研究——理论、方法、史料和其他"研讨会于中华女子学院召开。这是国内妇女研究领域内的首次妇女史学术会议,国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界一般将汉代国教化以后的儒教看作是一种重视纬书的、具有神秘主义和非合理主义特征的国家宗教,并且将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描写成这样一个过程,即神秘主义的、非合理主义的儒教为一方,站在国教化以后儒教的批判对立面、发扬合理主义思想的一批知识分子为一方,最终后者战胜了前者.但如果以汉代历学史,特别是以对东汉章帝所实施元和改历的研究为基础再次展开探索,就知道国教化以后儒教所重视的纬书中既有神秘主义和非合理主义的特性,同时也有至今为止被完全忽视了的、合理主义的特性.基于这一事实,对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及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作重新研究后发现,国教化以后儒教内部,有可能存在着自发抑制神秘主义、非合理主义特性,发扬合理主义特性的要素.因此可以预测,国教化以后的儒教史中,或许存有"儒教自发的自我发展运动"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岳岭  张爱华 《南都学坛》2005,25(1):18-22
近20年,史学界对秦汉妇女史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对秦汉妇女的婚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政治参与、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等方面,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对秦汉妇女史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将华裔美国妇女的移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方法,将华裔美国妇女从社会边缘到开始跻身主流社会的历程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着重从女性主体意识和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等方面来阐释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9.
妇女如何感知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妇女的主体经验如何建构?妇女史研究能否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发现妇女自身的主体经验?通过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等对传统中国社会之特征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妇女之"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妇女的历史,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