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 在文学研究中我们通常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西方也还有另一种对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划分方法,即: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国别文学。在法国,“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一八四八年这个术语才由英国诗人、文艺理论家马修·阿诺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3.
美的本质是中国当代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构成美学教科书的理论基石。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美学界尤其是英美美学界的时候,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踪迹。事实上,在国际美学界,美的本质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当代美学话语中。在澄清术语上的区别之后,我们发现,当前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与国际美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基本同步。美学已经进入了它的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张荣翼“文学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但对该语汇的理解和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进一步揭橥它们的背景意义和美学内涵,以期深化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把握。一、作为一种否定文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作品文本的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意义解释”○有些人认为,作家有感性、悟性和思维的活性,但是一读到那些文学理论,这点活性就会被限制。您的专业方向一直都是文艺学,这些年来您所从事的文学批评工作恰好是把文艺理论和当代文艺紧密结合在一起,我想请您谈谈是什么因素推动您往这个方向探索?●对我来说,理论是不会死的,正如文学在消费主义的当下也不会消亡,只是有必要意识到,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关系有必要重新反省。长期以来,人们阅读文学理论与批评主要是从中获取一些关于当前文学现象的解释,这表明理论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文学研究在西方学术体制中被逐渐边缘化,哈罗德.布鲁姆、希利斯.米勒等美国学者也悲观地认为文学已经走向灭亡,而文学理论正是导致文学式微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的问题在于远离普通读者,热衷于艰深抽象的术语概念,对文学进行对象化,忽视文学阅读的情感体验,是对文学本质的忽视。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乔治.布莱还是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大卫.布莱希,甚至是萨义德,都强调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文学阅读经验的重要性,以及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近年来,美国教育界也在文学教育中尝试对阅读体验与情感的重视;尽管困难重重,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许多问题,都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见解,甚为精辟。在此略作评析。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对这一重要问题一直未作深入探讨,不是重复现成结论,就是作简单化的解释,以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某些不良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它,尤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一度成了热门课题。其中最有成就者要算阿尔都塞和马歇  相似文献   

8.
<正>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通行的说法是部文学理论著作,三十年代则称为“开吾国文学批评之先河”,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文学批评或文学论著。但它在古代属于集部中“诗文评”项下。按经、史、子、集的传统,应该是广义诗文评著,与今日之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概念并不完全相合。书目内容的性质同研究的方法关系极大。所以,为了深入地更好地研究这部“体大虑周”的著作,我以为先搞清楚刘勰此书中的文学观念的内容是必要的。刘勰的文学概念是广义的言文,这是没有问题的。其原因不只秦汉时没有很纯粹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鲁迅的文学批评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注意,鲁迅先生对文学的见解与主张更是屡被称引,卜召林同志的新著《鲁迅的文学批评》并不满足于告诉我们鲁迅曾说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鲁迅的声音为什么与其他人的不同、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说得怎么样等问题。 构成鲁迅文学批评“圈子”的元素是什么?卜召林同志认为,鲁迅的文学批评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在批评对象上着意浇灌“佳花”与“佳花的苗”,在批评方法上,使用社会历史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批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李国华 《云梦学刊》2003,24(2):59-62
高校中文系文学理论课程体系改革,要具体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老、大、难”问题,就必须打破文学理论“一统天下”的旧课程体系,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学“二分天下”的新课程体系,即把“文学批评学”作为与“文学理论”并列的独立学科进行建设和教学。  相似文献   

11.
董志强 《文史哲》2002,4(5):81-85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伪命题”而抛弃了。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美的本质”这一传统命题 ,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通过对“美”的语义分析 ,我们可以区分出“美”的 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 ,从而揭示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学主体性问题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本文也想谈谈主体性,但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拟从“主体——情感——实践”这一宏观角度,即力图把问题提到哲学——美学高度上来作一番通贯性考察。因为我感到:强调文学主体性,这与当前很有影响的“实践美学”观点似很接近;而这派观点又正是迄今在美学界尚很有争议的。非难之者严厉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是唯物主义的,即肯定美在于物;而“实践美学”强调的“实践”虽说可以使“人的本质对象化”,有客观性,但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即不能不将美归结为某种“主、客观统一”,这就势必取消唯物主义一元论大前提,导致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平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2,1(4):111-117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审美图式” ;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 ,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随着反本质主义问题的提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现象,就是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的回避,而代之以"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作为××"的经验性描述或知识性阐释。这些教材中将文学本质的论述归于本质主义问题,并进而从反本质主义的角度放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追问。这种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有意回避对文学本质追问的做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对"文学是什么"本质问题的追问,是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自觉的前提与趋向学科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有助于避免单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全面认识与把握文学现象,并在理论的层面完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文学本质问题的存在,对于文学理论保持相对稳定性,分析文学现象,更好地评说文学创作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典型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基于传统的"认识论"理念,其出场和成熟是本质主义思维、核心价值观和宏大叙事张扬的体现.随着人文学术思潮的符号--语言论转向和解构主义的风行,文学创作沉醉于语言的能指游戏,文学研究也走入颠覆权威、反本质主义的话语场.强调本质、深度、价值与意义的"文学典型"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学科体系建构和理论知识传播的文学批评史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文学典型"这一概念及其理论背景、内涵不能被丢弃,而应该被扬弃,即在还原其语境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性阐释.  相似文献   

16.
许多作家,中文系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学作品读者都“朦胧”地,却也是较为一致地感到我们的文学理论著作、教材、讲义(如《文学概论》)对于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帮助不太大,俗称“不解渴”。王德勇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上撰文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及表述方法)存有弊病,亟需改革。 一、现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籍)体系,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政治的观点来观察文学现象,以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论、文学作品的构成与分类论、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文学的创作过程论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论为内容,插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与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实例”而构成一个“框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宽泛的铺陈式的结构,而不是小而紧的掘进式的结构。 这种“五论”体系,主要来自苏联季莫菲也夫的《文学概论》这样一个“模式”。粉碎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面貌和动向。新的文化现实与学术理念,既给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理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学术机遇。为联合广东全省高校的文学批评力量,总结近年来广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实绩与问题,回应当下各种新进的批评理论,进一步扩大广东文学批评在全国的影响,暨南大学中文系与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比较文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广东省高校文学批评工作者座谈会暨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专业委…  相似文献   

18.
形成于 8 0年代初的“美学热” ,对于文学界摒弃此前“教化论”、“工具论”的文学观 ,恢复文学的审美本位 ,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对美的本质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已不再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 ,却一直在文学研究界长盛不衰。“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 ,与上述的总体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在 2 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刻 ,对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似乎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1999年 11月 2~ 5日 ,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定向     
当今美学界,至少在我国,美的本质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人遗望的角落”,然而,这个问题就象美学的影子一般,不管你承认与否,只要你步入美学之门,它就始终尾随着你。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避或摆脱。本文试图用“审美定向”这个概念去言说美的问题,以期引起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博 《东岳论丛》2001,22(6):135-138
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格局中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构成了主导思潮之外独特的批评维度。它以一种异质的批评姿态和批评话语在与主导性文学批评的对峙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补”。梁实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与系统性 ,使得他在当时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中脱颖而出 ,不仅成为新月派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批评运动中成为代表人物之一。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与得失集中体现于他对五四新文学所作的批评与反思。他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导致了他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 ,但同时也使他以异于新文学主流的独特视角注意到了新文学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具体倾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