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字学与语言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搞清了文字的性质、结构和其演变的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文字演变过程地进一步了解。 以往的训诂工作,往往只着重文字本身性质的研讨,而忽视文字与其环境的关系。这样就常常不免机械地理解字义而损害了语言的整体性含义。 所谓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则是可以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汉字的特点是,有很多字本质上又是一个词,所以,不少的汉字可以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理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方位意义、本身又具有可被辩认的自然或人为的形态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赋予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说,地名就是人们对于地物的反映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关于朝鲜语词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朝鲜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中 ,至今还遗留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有的是语言观念问题 ,有的是研究视觉问题 ,有的则是语言政策问题。因此 ,在朝鲜语词汇史的问题上 ,澄清模糊认识 ,更新语言观念刻不容缓。现从朝鲜语词汇史的角度 ,围绕语言词汇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 ,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 ,应当正视汉字词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固有词仍然是朝鲜语词汇的主体 ;第三 ,新时期外来词的规范应该有“弹性”。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界说十六后,界说十七论述“次”前,有一段承上启下的论述: “前论名代诸字与动静诸字,所有相涉之义,已立有起词、语词、止词、表词诸色名目,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凡以便於论说而已。”现有《马氏文通》、《马氏文通校注》、《马氏文通读本》均是如上标点。读到“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一句,感到前后不一致,没法理解。仔细读来,我认为这里标点有误。从整个意义上来看,“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中顿号应该删去,改成“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前一个“诸”字是代词,为“字”的定语;后一个“诸”为兼词,“之于”讲,作“位”的补语;“位”为动词谓语。这样全句才能与“前论名代诸字与动静诸字,所有相涉之义,已立有起词、语词、止词、表词诸色名目”相承,又与后边“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凡名代诸字为句读之起词者,其所处位曰主次”“凡名代诸字为止词者,其所处位曰宾次”等定义论述一致。前后讲的都是“名代诸字”。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录》中,带有“喀拉”一词的地名约有四百一十条之多。“喀拉”这个词不仅见于现今的地名,也常见于史籍,如《阙特勤碑》中的“喀拉湖”,《暾欲谷碑》中的“喀拉库木”,以及九世纪末期歪十一世纪初期,我国西域著名的地方政权之一的“喀拉汗王朝”等。“喀拉”在汉文史籍中,常常写为“哈喇”、“喀喇”、“哈拉”等。“喀拉”这个词自古至今沿用不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喀拉”系阿尔泰语系的同源词,突厥语为“kara”,蒙古语为“hara”,本义为“黑的”。新疆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发现至今已届90年,但仍有近2/3的字没有被认出来。在这大量的未识字中,数量较多的除了人名,方国名之外,还有一批地名字。研究甲骨文的地名,有助于研究历史地理,商王朝的疆域甚至社会性质等问题。因此,正确考识甲骨文的地名字,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甲骨文的地名,是以单音缀为基础的,而且往往在这单名的前后加区域字。陈梦家先生  相似文献   

7.
专用名词(下简称专名),是指人名、地名、机构名、会议名、报刊名、作品名以及各种引语等等,用来表示一事物或一事件所发生的对象、性质、地点和方式,是某事物、某事件的标志、名称、代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专名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起着纲、目的作用。 专名翻译是蒙文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如果专名翻译错了,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在此,我仅就档案、地名、牌匾等专名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释“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淮南子·说林训》里记载了一个乍看上去颇为荒唐的传说:“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高诱虽然也作过“上骈、桑林皆神名”的注,但惜乎语焉未详,故向来解人难索:“桑林”之神,何以会有“生臂手”的特征呢?本文的考释线索是:要真正探明这个神话的深层文化内涵,关键是理清“桑”字的流变;而要考“桑”,则必须释“若”。而“若”则又是汉语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字,既可作实词解析,也可当虚词使用;或单独使用,或为构词成分。譬如,有的“若”作动词,旧注为顺、为宜,有的则为比况之词;有的“若”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一个语言词汇,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繁衍在当地的土著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迁走后,其地名往往被后来者沿用而不发生改变;一个民族迁到一个新的无人区时也会带入原来的老地名,或用本民族语命名新的地名。1、从异地同名中发现民族迁徙的踪迹钱穆先生在《再论楚辞地名答方君》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探寻民族踪迹的方法①。他说:“异地同名,决非时同并起,亦非偶然巧合,古人迁居无常,由此至彼,往往以故地名新邑,如殷人所都皆曰‘亳’之类是也,故鄙论谓探索古史地名,可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亚商胡的活动除两京外,更多地活跃于丝路沿线一带,有的甚至到了南方等地,而商胡冒贡使之名而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人在经商兴贩的过程中,有的就长期定居下来,成为中央及地方各政权管理和倚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东高州市451个行政村地名的穷尽性研究,发现这些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高州市村居地名以双音节词为主;以偏正式地名最为常见;其通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其命名理据充分反映了高州地域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州的地名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有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据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引注语(歇后语)的名称和性质对于汉语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种语言形式,历来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有的从结构上着眼,把它叫做藏词、隐语、譬解语、缩脚语;有的从修辞上着眼,把它叫做俏皮话、调皮话、谐谑语.至于各地的土名就更多了,如东北叫"俏皮嗑",四川叫"言子",山东有的地方叫"坎子",河南有的地方叫"窍儿",浙江有的地方叫"譬语",山西有的地方叫"洋话"等.但是,比较多的,还是叫做"歇后语".歇后,最早是一种诗体的名称.这种诗体在唐朝曾经风行一时,最有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研治词史者大都专注于唐、宋两代,而较为忽视清代。近十多年来,清词开始受到重视,但论者多集中精力探讨阳羡、浙西、常州三个流派,而对于派外作家则尚未及展开全面深入的考察。这就使得清代为数不少的重要词人至今不为人们所了解,或虽知其名而对其词作成就缺乏正确公允的衡估。以天才诗人而兼擅长短句的黄景仁,便是受误解较多而有待研究者对之作出剀切评价的一位。一、何必派中来黄景仁(1749—1783,字汉据,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在清代诗坛是一个声名籍籍的人物,自乾隆时期以来的二百多年中,举凡各种诗话、诗学专著…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切文艺作品都应该以深美的情致感染读者,作为传声文学而盛于两宋的词,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词本身的特殊功能,则特别强调其抒情性。秦观的淮海词正是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的真情,使他成为婉约派的名家。淮海词中虽多别恨离情、春愁秋怨之作,但因秦观早岁不得仕进,其后又屡遭贬谪,因而词中往往寄托着身世之感。有的直接写他受贬后的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他寂寞孤独的心境;有的通过对虚无飘缈幻境的描绘,抒发他在现实世界不能倾吐的哀痛。这些词表现了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在当时不能有所作为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进步性。他的某些词也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爱慕,感情也比较健康。虽然他也偶而有淫章醉句,但总的来看,他的词通过抒写独特的生活感受,或明显或曲折地表达了彼时彼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感情。如果说抒写真清是词的生命,词至北宋才逐渐摆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而进入着重抒写词人真情实感的阶段,那么,淮海词则是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 九流十家,家各有名。其名何义?除墨家外,大都有了定说。“墨”义为何?前人也曾有所探讨,如诋毁说,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主此说的可以刘节氏为代表,在《辨儒墨》(见所著《古史考存》)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墨”不是好词,既是一种刑名,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又是“贪以败官”之义的表现,而且它还表示丧服,古代对刑徒就叫做“墨者”。像这样一个坏词,决没有人会把它用做自家学派的名称,这是仇家诋毁之词。即如墨子之名翟,翟与狄同为一字,也有诬蔑之意。说到仇家,儒墨互相攻讦,孟轲以墨为无父,甚至詈为禽兽。所以这“墨”之称,翟之名,都是儒家所加的诋毁之词。至于何以《墨子》书中又自称墨者?这是由于该书为战国时人所转述,当时称之为墨的情况已经普遍,其后学也就接受下来而自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民族地理环境,是影响地名产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地方的语言标志,地名通常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以本民族的语言命定的。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黑龙江境内,由于清代满族南下进关和关内汉族人民的踊跃流入,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得整个区域的地名经历了从满语为主到汉语为主的转变过程。考察东北(本文以吉林、黑龙江为限)地名及其所处的民族地理环境尤其是区域民族构成的变迁,有助于我们认识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4):90-96
唐宋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建制出现新的发展,府成为了新的统县政区。宋代大量升州为府,对府名的确定往往很花心思,既遵循了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点。有的府名沿用了历史上的郡号和军额,有的府名使用了帝王年号,有的府则以所辖县名为名,还有一部分府的命名选取含义美好的词汇以寄托愿望。府名确定后会由地方官员或皇帝亲自题写并制成匾额和界碑,宣告四方,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对府名的更改,以适应特殊需求。府名文化是宋代府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