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西昌方言中“X把Y”格式,指出该格式是表数量结构,分析X、Y的构成,并根据“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认为“把”是一个表示主观情态“量少”的“量度助词”。  相似文献   

2.
“怕”类词的肯定式引申出“判断义”,在许多语言中常见(如英语I am afraid),但广州话“慌担心、怕”的否定式也引申出“主观判断义”,值得重视.广州话的“慌”前加表否定的“唔不”组成的“X唔慌Y”格式,是从否定的角度,表示言者对命题之可能性的断言性主观判断.此用法的“唔慌”已虚化为词,在句中属于命题外成分,是高一级的谓语.作为陈述句,“X唔慌Y”没有肯定式,句子表肯定义还是否定义,取决于Y成分的形式.该格式体现出言语的交互主观性功能.“唔慌”的虚化有其外部条件,更有其语义基础和动因,其虚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写西昌方言中"X打X(Y)+(L)"格式,指出该格式是数量结构,分析X、Y的数词构成,并根据"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认为"打"是一个表示主观情态"量多"的"量度助词".  相似文献   

4.
试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其中名词通常是单纯的方位名词,动词是自主动词,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X或Y多为单音节词语。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的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啊)X(啊)的”、“X(啊)Y(啊)的”两个结构在形式上相似,表义上也较相近。文章考察了两种结构中X、Y的类别,限制以及两类结构各自的语法意义,并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对否定词和代词的选择方面讨论二者间的差异,最后指出结构中的“的”字并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形容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除了以重叠式出现的各类形容词外,还有许多词根与词缀相结合而组成的固定格式,如"老……了"、"X不YZ""X了巴Y"等(其中X为词根,Y、Z多为词缀或类词缀)。本文拟对"X了巴Y"格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构成、功能、语义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法律法规性文件中由两个陈述性单位X、Y和“的”构成的“X的,Y”句,得出如下结论:“X的,Y”宜分析为假设类复句;前分句有拟设性陈述和概念划分双重功能,是对确实可能出现的条件或划分依据的预先拟定;后分句表示针对所拟设条件作出的主动应对,不是客观的必然结果;“的”字附于X之后取消其自足性,标记其双重功能,显示或强化其原因或条件分句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上古“属”为“连接”义的“Y+属(+于)+X”结构具有向领属结构发展的天然优势,随着其中的Y发展为定指的具体名词、X为控制Y的指人名词,语法化为Be型领属结构,其来源属于目标图式。历时来看,该结构是谓词领属表达中的次要结构,其中可以出现的谓词有多个;在典型的两大领属关系中,主要表达占有领属,不表达领有者为无生命体的整体—部分领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关注"有X有Y"结构中互为单音节反义词的X和Y共现情况,结合语料,从认知参照点和转喻视角探讨该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多个反义词共现构式"有X有Y"并列时,可通过重叠达到增量效果;当二者为相对反义词时,凸显度较高的X与Y可以视为通达目标实体的参照点;无论二者为相对反义词还是绝对反义词,X和Y均可指代整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X—Y”中X、Y所描述个体为基础 ,逐步探讨X和Y进入格式后指示性语义变化 ,关联语义变化 ,以及修辞性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复标比喻结构“X像Y似的(Z)”是比喻句式中的一种典型结构。本文从动词类、副词类和介词类三种标记形式来考察其结构层次,通过对核心复标结构“像Y似的”的分析发现,在三种情况下都分析为助词结构比较合适。同样,复标比喻结构“像Y似的Z”应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就是X”这一结构。它表示说话者对谈论对象强调性的确认与肯定,但说话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倾向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但是,所有这些意思不能单单通过构成“X就是X”这一结构的成分的形式或意义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整体性特征。此外,对构成“X就是X”结构中的“X”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就是”的分解与其表达的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一X就Y"句式是以句法标志"一"和"就"前后呼应而成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X就Y"可填充的词类以及"一X就Y"的四种变式句等方面对"一X就Y"的句法结构进行考察,分别对"一X就Y"句式中的句法标志"一"和"就"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概括了"一X就Y"这一格式在整体表达功能上的连贯性、量多义、非凡性等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既X也Y"结构是在"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下产生的。其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减或递增,而"既X又Y"结构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增或转折。历时研究材料显示,"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及表达上的语义空缺是"既X也Y"结构产生的重要机制和动因。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既X也Y"和"既X又Y"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呈现既交叉又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现代汉语中“不想当X的Y,不是好Y”的构式特征与逻辑意义、构式内部关系与语义变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揭示了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Z”形成的动因与理据。从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到“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理想、激励人们要有上进心”, 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Y”形成了常态表述,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正常预期;流行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Z”的反常规异态表述,则反映出语言句式框架的演变路径,折射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追求“双向度人”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X得可以”是现代汉语高程度构式,构式构件具有一定的准入限制,构式整体既可以位于句中作谓语,也可以作为句中的独立结构。其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通过情态肯定义“可以”凸显“X”达及的高程度“。X得可以”构式形式上由“X得Y”与“可以VP”两个构式叠加,继而省缩“VP”而来。“X得可以”程度义来源得益于语言的类推原则和“可以”从肯定情态到高程度的跨域投射。  相似文献   

17.
在"X不是A,而是B"新构式中,"X是B"表达式的形成是"作用和功能指代事物"的转喻思维的体现,运作的机理是A和B发生了外延内涵的传承。"X不是A,而是B"新构式形成的动因是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新颖性,在"相邻吸纳"原则的作用下典型的递进结构的部分成分隐去,从而形成表递进关系的假性否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常见"A如B/X如Y"式比喻,这种格式是一种修辞构式。从汉语修辞史的角度看,"A如B/X如Y"式比喻的形成依赖于汉语辞格的演进、诗歌语言的发展和比喻功能的凸显。"A如B/X如Y"式比喻具有构式的稳定性、使用的复现性和功能的特定性。从构式的内部特征看,"A如B/X如Y"式比喻有常式和变式两类,其中两个比喻词也有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六字、第三字和第六字两种情况。从节律上看,由于比喻词所居位置不同,诗句中词语粘凝方式也不同。"A如B/X如Y"式比喻在喻体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结构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与结构不独立的比况表达式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点。差异性是,结构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主要由短语和句子构成,在单句中充当谓语和状语,在复句中充当分句并与其他分句构成解注关系,其结构形式为S+X+Y式;结构不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主要由短语和词构成,在单句中能充当主语以外的各种基本成分,不能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其结构形式不受限制,S+X+Y式或X+Y式均可。共同点是,“X”都是由体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构成;当“X”是短语时,其内部结构一般都是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X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的本义是指物质性的实体(实语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意义逐渐虚化,语法化进程加速。目前以“X味”形式产生新词(语法意义上的词)的能力增强。本文试从“X味”结构中“X”的构成类型,“X味”结构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