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利和利他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深厚的人性根源。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交换、竞争特征,使追求自利成为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但经济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利他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要达到自利和利他的平衡,互利双赢是基本的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性经济也是一种诚信经济。经济理性本质上是利己主义的。动机上的利己和利他本身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善恶之分。利己并不意味着不择手段损人利己 ,市场经济也不一定导致失信行为的泛滥。经济理性与诚信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是冲突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人们自然地会选择利己但却并不总是自觉地选择诚信。既然基于道德修养的自我约束不能发挥作用 ,那么基于制度的外在强制性约束就必须发挥作用 ,以保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有序。理性人的个人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 ,但解决的办法不是去否认个人理性 ,而是要设计一种机制 ,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失信行为 ,但解决的办法不是去否定市场经济 ,而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和重构制度规则去限制和约束各种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3.
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市场活动以谋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个人。它具有资格上的合法性、职能上的纯经济性、经营上的独立性、地位上的平等性等特征。国有企业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只有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内在地依赖市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股份制经营,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彻底的市场主体;只有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市场才能有序地运行,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灵敏地接受市场机制信号的刺激,遵守市场运行的各种规则。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还依托于市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目的论而言,利己和利他是企业网络交易行为的动力,并在企业网络交易的土壤中形成了诚信伦理的基石。企业网络中的经济主体在追求合作剩余的博弈中产生伦理道德原则并形成诚信伦理。诚信伦理不仅以隐性形式展现,还以社会制序的角色呈现。在社会制序化过程中,伦理道德规则和社会伦理规则逐步外化并外显为一种刚性的法律制度规则。  相似文献   

5.
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要变道德说教为制度建设,以规则、规定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出发培养学生"利他"的行为;道德教育在凭借制度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的服务作为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7.
西方市场经济中政府功能限度的经济分析毛寿龙一、政府也是经济人在市场中,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可能宣称自己的经济行为都是为了别人好,但其首要的考虑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在政治生活中个人的行为匕是理性的,可能宣称是为了谋求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公...  相似文献   

8.
正当竞技行为是一种独立的正当化事由类型.解释其"必要限度"时,从被害人承诺理论、正当业务行为理论和社会相当性理论出发,形成以法益衡量说和允许风险理论为中心的解释理论,得出"参赛运动员以取得优胜为目的,在竞技体育活动固有风险范围之内,实施能够达成基本竞技目的之最小侵害的竞技行为,并且追求的利益要高于损害的利益,至少在实现利益紧迫性上,追求的利益要高于损害的利益"之解释结论.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社会责任及其道德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天经地义,因为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活动,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也应当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企业还必须从道德的角度对自身的经营思想、营销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使自己的经营行为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0.
政府(财政)行为也会像市场行为一样产生外部性,正如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市场外部性一样,财政外部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级政府追求自身财政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本文从财政外部性的理论分析入手,指出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是诱发我国财政外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具体分析了政府债务风险在政府间、政府与市场间外部化的各种途径,最后借鉴克服市场外部性的经验,从多个视角提出了矫正政府债务风险外部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自利最大化长期以来构成主流经济学理性概念的核心,如此则排除了利他行为的经济学意义。但人类行为是复杂多样的,大量非自利行为的存在对以自利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学理性概念形成挑战,迫使经济学重新审视理性。经济学家试图增强理性概念的解释力,一种流行的方式是通过效用函数的转换把利他行为整合进利己模式,宣称利他统一于利己。这种方式其实是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不能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是从理性的形成入手,用理性统一利己与利他。经济学理性根植于特定社会的规则系统,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从属于具体的思维传统。理性内化了社会规约,根据内化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自利最大化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可以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本文的理性模型中。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作为其主体的“经济人”既有主观上个人性、自利性的伦理秉性 ,在客观上又有利他性、社会性的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经济人”的理性精神 ,必须有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来保障。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建立的信息源主要包括: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对象、培养目标上的特殊性以及其现实压力与偏差,决定培养职教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包括: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中注重体现主体性教育,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概念和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的本来意义是多数人的统治,但不是多数人随心所欲的专横统治,而具有基本的规范和经验特征。按照多元论的观点,民主过程是一套基础规则,不同的社会团体可依据这些规则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民主与自由也是平衡的,被统治者定期自由表达同意、人民自由选择自己的经济等生活方式也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民众主义的口号经常具有道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因而需要以程序民主和宪政主义下的法治来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7,28(6):57-60
所谓公益伦理,是指公益活动中调节公益行为主体和客体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公益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综合体现,是依据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对公益活动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升华。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公益伦理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非公益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欣然爱人,是完全超脱于自身利益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它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它的实现路径是扩充物质基础和尊重人性。韩非公益伦理思想对当代公益事业管理的启发是:公益行为应遵守法律.要增强透明度来汇集普通民众的力量,要通过项目规划来增强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陈真 《河北学刊》2004,24(3):58-61
哥梯尔在<协议道德>一书中,试图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推导出道德的原则.具体地讲,哥梯尔极力想证明第一,有理性的个人在相互交往中,遇到类似"囚徒悖论"情景中的次佳化问题时,愿意接受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限制性条款(即道德的原则),用以限制个人无止境地追求个人利益,从而避免次佳化问题,并实现共同的利益;第二,一旦达成限制性条款或协议,各方遵守条款或协议是符合理性的,即符合各方的个人利益的.以上两点在"重复性的囚徒悖论"情景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但哥梯尔的"协议道德"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基于性善论,强调个体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不可剥夺,个人在精神上不必屈从于政治权威, 个人自主决定自己的言行出处,并有权获得相应的个人利益。同时,个人需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后果负责,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负责,对有相互关系的他人负责。我们可以把这些思想称之为“儒家个人主义”。先泰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对于塑造当代人的独立个体人格,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与法制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妈祖”原型与许地山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 《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24-12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阐释妈祖文化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妈祖从一个真实普通的女性演化为特异的神灵,并在长期流传中浸染上宗教色彩。小说中人物刻画、意象营造和情节建构都与妈祖原型叙事存在着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