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都认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种观点是把意识的内容等同于了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当然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内容不过是意识所反映的对象的主观映家,它通过感性的或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哲学教学中将意识内容完全排斥在主观性之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笔者运用现代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成果,论述了意识内容主观性的实践与理论依据,分析了主体的主观因素投射于认识结果的种种表现,並阐明了意识内容主观性这一立论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正确指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鉴定结论主观论者基于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认为鉴定结论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东西,虽然内容是客观的,但却赖以主观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就势必具有主观性。从而就可以推导出主观因素在鉴定结论中的合法地位,鉴定结论的主观性也就成为一种应然或必然。事实上,鉴定结论主观论者忽视了鉴定过程中鉴定人的主观因素本身就是非法的。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的存在基础是鉴定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律之上。笔者通过对鉴定结论证据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立法的深入分析,试图证明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其客观性,而绝非其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意识是主观的,因为任何意识都要采取感性或理性的主观形式,据此应把意识现象民物质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经过人脑反映以信息形态构成意识的内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无论采取何种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其本身都是客观的。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构成意识的内容,承认意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所以,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围城》中的隐喻为例探讨隐喻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必然具有主观性。隐喻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理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理性的作用是和其它因素交织在一起发生的,其中突出的是价值认识因素.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受目的性的支配,行动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则是需要的意识化.所有这些构成主体的价值体系.这样,由主体需要而产生的评价性认识,也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从而影响理性对事物的真理性把握.揭示价值认识在真理形成过程中如何影响理性及其对真理表现方式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对真理性问题研究的深化.所谓价值认识,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问题的回答,那就自然不能排除它的主观性.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言语主体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达了他对所说内容的认识情态、评价、态度和情感,这就是主观性,表达主观性的手段就是主观化。历史上,由于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主观性和主观化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人的主体观、自我表现观、视角情感认识观、心理扫描观、主观性的历时观以及主观化的共时、历时观、主观化的共时历时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一种主观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属性和关系,因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感觉同进退共存亡。否定价值的主观性,试图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价值的原形是错误的、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表达言语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因此语言具有表情功能。语言的表情功能是语言主观性、主观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认知角度重点探讨了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并分析了主观性、主观化的心理认知机制(视角、说话人的情/移情、认识程度)及动因(语用推理和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11.
主观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主观化则是体现主观性而形成的相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运用否定式、附加疑问句、嵌入句、分裂句和假分裂句等句式转换方式对be sure to结构进行考察,发现该结构在句式转换过程中,均发生了命题的变化,就是说,该结构不能进行以上的句式转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主语的特殊性。在be sure to结构中,其逻辑主语是隐藏在结构背后的说话者,在句法层面上没有表现"形式",却对be sure to结构造成了种种限制。按照Traugott的主观化理论,be sure to结构实现了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的主观化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它不仅表现为内容体系的先进性、主体指向的人本性和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也表现为继承发展的开放性和实践运作的创造性,这必然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规范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公共政策应然属性的研究,而作为实然属性的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一直游离于研究视野之外。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表现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垄断性、公共政策信息的非共享性、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公共政策目标的非公平性。用实证分析方法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纳入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界关于客观真理的传统观点是:客观真理就是客观存在;或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然而,真理并不是其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本身,也不是检验其是否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真理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客观存在正确反映的一种意识.意识,是主观的,因而真理也是主观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的活动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活动叫有意识的活动。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数学中的解题过程也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在解题过程中意识起着调节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意识使人在头脑中进行活动,并在头脑中产生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解题行动,使解题活动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使解题过程有效地完成。本人在多年(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发现在许多解题之前的思维中,是人的意识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找出解题方法。1判断意识和预测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判断、预测意识是人主观能动作…  相似文献   

18.
公民政治意识的特征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意识是国家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等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重性特征。科学的公民政治意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提高我国当代公民政治意识,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必须尽力着手于拓展公民政治视野、端正公民政治心理及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达到公民政治意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动性和受动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表现出这两种属性。因而教师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谓教师的能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能动关系,这种能动关系,一般表现为主导作用;所谓教师的受动性,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受动关系,这种受动  相似文献   

20.
语篇连贯的主观性是言语交际中通过交际主体心智或心理表征建构起来的连贯性所体现出来的立场、态度、感情、意向等主观意识.它对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语篇连贯的"自我"印记与"意向"印记.因此,理解与把握这种主观性,是研究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