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姓氏考     
对先秦诸子的称呼,一般是姓氏后面加“子”,如孔子、庄子等。而《史记》说老子姓李名耳,于是关于李耳为什么有违惯例地被称为“老子”,便成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老子既姓李,同时也姓老,因为先秦的贵族可以同时具有几个姓氏。  相似文献   

2.
1.姓名.在《英语国家姓名译名手册》中有些同音异形(homophone)或音形各异的英语姓名并非为一个姓氏和名称,而为不同的姓氏及名称,若被译成汉语的一个姓或一个名,令人颇感似有遁名匿迹之嫌现举几例如下;1.1“Rid①,Reed②(姓或名),Ridder③(姓),Rede④(姓),Ried⑤(姓),Reday⑥(姓)”这六个异体字分明是英国家中六个异姓氏(①姓或名,而汉语却以“里德”一个同名取代.为真实再现原语姓名,宜以实译实,当繁即繁,——对译,我认为应该译成里德①;涅德②,里得③,澄德,喱德⑤及涅得⑥.1.2“Beal⑦(姓).Beale⑧(姓),Beall⑨(姓),Bill⑩(名)”.三个异姓氏和一个名称均被译作汉语的“比尔”一个名字.若将⑦⑧⑨分别译为“毕尔、必尔、秘尔”何如?1.3“Hill⑾(姓)、Hille⑿(姓)、Shell⒀(姓)、Shier⒁(姓)、Seheer⒂(姓)”的汉语译名皆为‘希尔’”.倘若将⑿⒀⒁⒂依次译作“海尔、郗尔、矽尔铱尔,人们自然就不以为是同一个姓氏了.假定我们翻译一部英文小说,凑巧这五个姓全出现这部小说中,而汉语都以“希尔”一个姓取代,那么.该译品显然给人以真伪难辨之感.由此及彼的实例还有“Marx(马克斯)、Marcks(马克斯)、Marks(马克斯)、Mareus(马克斯)及Max(马克斯),在英语中前三者为姓,而后三者为名.可是,译者在泽成汉语  相似文献   

3.
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姓氏研究之书,虽无“汗牛充栋”之数,却也不乏“五车”。然而,这些姓氏之书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究竟有多高,从来是被学者们所怀疑的。南宋人洪迈说:“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洪迈之言,虽多批评,却也可见姓氏学之难。清代中叶的著名姓氏学大师张澍(字介侯)先生,他的姓氏五书被当时人称“尤为绝学”,但是,就在那被人称为“绝学”的姓氏五书中,其纠纷舛错之处,亦不为罕见。何也?姓氏之学难也。  相似文献   

4.
朱居易先生在《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以下简称《例释》)里,把“住坐”一词解释为“鸨毋,虔婆,”这是不妥当的.在四川口语里,时常把“坐”字当“居住”的意义来使用.“住坐”是并列复词,与单用没有什么区分.川剧灯戏《裁缝偷布》中的裁缝出场后唱道:“我裁缝,本姓龚,坐居就在本城中.”“住坐”与“坐居”的意义,完全相同.下面再从一些古代作品中引出例句来研究.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小娘子,怎生在此住坐?”郑德辉《(?)梅香》四折:“奉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作家之籍贯,典籍所载时有错讹或令人疑惑者,有的则未见记及。今就阅读所及作一考索,或于文史研究有所裨益。殷闻礼之郡望与籍贯《元和姓纂》卷四陈郡长平县下有殷闻礼,另又有殷践猷。颜真卿《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云:“君讳践猷,字伯  相似文献   

6.
姓氏谈     
中国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家族是以婚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我国古代社会,姓与氏最初是分开的.《通志·氏族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践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相似文献   

7.
关于《离骚》中的宓妃,旧说一般以为是宓羲氏之女,清屈复和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应该是宓羲氏之妃,由于只是提出一些观点,未能进一步考证论述,所以在学术界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从《离骚》作品和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来看,屈、游二氏的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又由于宓妃这一问题的解决,长期纠缠不清的《离骚》中求女的比兴内涵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求女即诗人寻找志同道合,实现美政的贤人。  相似文献   

8.
姓氏的渊源     
姓氏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或永远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只同人类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 姓和氏,发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姓”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是同姓的分支.后来,“姓”和“氏”两个概念逐渐融合了.到秦汉时代,姓氏早已混为一谈,所以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列传》中,一概说成:某某,姓某氏. 几千年来,我国姓氏不断演变.追溯现有三千多个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唐”是尧的族号,其一部分后代便姓唐;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子孙就分别姓“文”、“武”.②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氏.传说伏羲氏居住在东方,其后代便姓“东方”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命名     
这里,我们把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的命名情况作一介绍,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傣族无姓。刀××、召××,常见于报刊。据说“刀”这姓氏,是傣历619年(即公元1257年)在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五世时,由“天朝”皇帝赐给召片领的。数百年来直至解放前,“刀”这姓氏,仅限于西双版纳贵族内部在对外交往中取汉字名字时沿用。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随着西双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和等级制的崩溃,“刀”才演变为一般傣族学生和干部通用的姓氏。至于“召”,是傣语译音,本义为“主”,转义为“官”,凡贵族取名皆冠以“召”。若把“召”认为是傣族姓氏,实为误解。  相似文献   

10.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注释]河南:河南郡,在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乐羊子:姓乐(yuè)名羊子.“者……也”:古代常见的判断句式.“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短评]史传一般在一开头就交待人物的姓氏、籍贯,这里因不知道乐羊子妻的姓氏、籍贯,所以无法交代,只能说明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11.
破译千古之谜──以民族学诠释老子的姓氏、身世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姓氏自西汉初年以来就充满争论,迄今两千年还没有结论。本文引征先秦典籍,对老子姓氏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直至战国时期都是肯定的。对老子的姓氏产生歧异,是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始的,从而造成了两千年的疑案。近现代以来,旧话重提,不少学者又展开了争论,这次争论虽深入牵扯到历史学、音韵学的范畴,但仍无结果。本文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探索了老子为何又称老聃、李耳。对其姓氏的变化作了说明。特别对其“莫之其所终”的归宿,也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易传》是阐发《易经》哲理的一部论著,古称“十翼”,即《易经》十篇辅助资料。它是《易经》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问世后,经过春秋、战国之际数百年间的研究,积累起来的第一批学术思想成果。《易传》非一时一人所作,这是当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结论。这十篇阐述易理的文章,显然观点比较一致,而且在先秦思想典籍中又自成思想体系,大体上反映了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在我国古代理性思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14.
对先秦诸子的著作,经过几十年来历史、哲学史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的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绩之一就是把先秦一些整部的大丛书进行了剖析,从内容、思想体系上分别出里面各部分的时代、作者等。比如对《易经》一书区分开《易经》和《易传》(包括《十翼》)的时代,这就有助于说明古代辩证法发展的道路;对《墨子》一书分别出  相似文献   

15.
《毛诗·大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是诗歌理论)的一篇重要著述,它是先秦汉代学者对《诗经》研究的主要见解,也是今人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一把钥匙。在对《大序》进行阐释时,许多同志提出所谓《大序》主张“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论。对此,笔者略示质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古代文化,一向以其卓异的风格、多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于世。特别是作力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典籍(包括各种历史档案、图书二部分),更以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卷帙浩繁而使世人叹为观止。然而,自秦汉以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历史档案、文化典籍的破坏和损失也是世界罕见的。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一、古代档案典籍的厄运秦汉至明清这近二千年间,我国各种档案、书籍屡遭破坏。破坏性大的主要有十次,俗称“十厄”我国古代的档案典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相当数量,如《夏书》、《禹书》、《殷书》、《周书》及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檮杌》等;《公羊传疏》中所记载的“孔子如周,得百二十国宝书”等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到秦朝,这些档案、书籍经丞相李斯奏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放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于是,秦始皇三十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秋以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及中国逻辑史的力而作一简要分析与一般评价。  相似文献   

19.
反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阅读古书、打开古代文化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古今学者对反切有不少论述,近年,殷焕先先生、林序达先生分别出版了《反切释要》和《反切概说》新著,讨论了反切有关问题;至于反切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实际应用,笔者以为还须进一少切磋。根据中央关于“我们应当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的指示精神,本文以《试论反切的产生及其应用》为题,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诗》三百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了。但是,在秦“焚书”之后,《诗》三百篇也和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到了毁灭。汉兴,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才下令全国“献书”,搜集整理已经散失的先秦古籍。《诗》三百篇,是属于先秦古籍之一,也在搜集整理范围之内。在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