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至在《陈翔鹤选集·序》中说,陈翔鹤作品“共同的特点是感伤”。其实,这“感伤”二字正概括了包括冯至自己在内的所有浅草社成员创作的“共同特点”。 一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浅草社成员在自己创办的《浅草季刊》、《文艺旬刊》和《文艺周刊》上发表了近五百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仿佛一群手执箜篌的悲哀少年在风尘澒洞中弹出的凄怆之音,使人感受到浓郁的感伤气息。这里有大量的悲哀字词:“暮秋”、“萧瑟”、“疏星”、“阴冷”、“荒径孤坟”常用来状物描景,“惨恻”、“悲酸”、“仿徨”、  相似文献   

2.
新文学家林如稷(1902—1976),浅草一沉钟社的创始人之一,对他的研究不多。可当我们仔细阅读了他集中创作于二十年代的某些短篇小说之后(见《林如稷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却可以发现它们具有特殊的价值:这些作品镌刻着作者对审美视角动态化和表现方式多样化着意追求的匠心;它们对于研究新文学初期小说创作的发展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冯至曾经是浅草、沉钟两个文学社的成员。1927年,他的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出版。诗集完整地展现了一位被"五四"唤醒之后的少年诗人形象,是冯至早年思想情感的真实记录,对于了解诗人如何接受和理解这场运动,从而做出自我选择,以及已隐约开始显露出的下一阶段的主要特质,都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林如稷先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浅草社”、“沉钟社”的主要发起人与健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家,是四川大学老一代知名教授。他一生的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始终追求进步,奉鲁迅为良师,引左拉为同道,文学活动紧系社会改革,重视民生,不失个性。他的文学道路并成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浅草文学社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一中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一中创办于1922年,现为湖南省示范高中,常德市名优学校。学校“浅草”文学社成立干1996年,曾先后评为“全国文学社示范单位”,湖南省“十佳文学社”,社刊《浅草》荣获过“全国优秀示范社刊”,“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九十九佳特别奖”。“浅草”自成立以来,发表的学生习作逐年增加,2005年突破了110篇,出版了自选文集《向往亚马逊》、《柳絮飞梦》(与其他学校合集)、《浅草如茵》。多家媒体曾推出过专页或作过介绍。“浅草”文学社成立9年多来,培养了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易术、曾尹郁。“浅草”文学社社刊…  相似文献   

6.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渐次升级的趋向。比如,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赵遐秋、曾庆瑞编,以下简称《小说史》)写道:“‘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上海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鲁迅这个论断,除了时间误记,大体上是恰当的”。“他们对旧社会不满,又看不见出路,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影响,只想在文学艺术中讨生活,因而流入了‘为艺术而艺  相似文献   

7.
蜀中作家陈炜谟的创作价值因各种原因未被充分认识。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大学文化氛围的濡染,是其走上文学结社和创作之路的重要因素。对身边"小社会"和"近人生"的执着关注和细腻描写,成就了其创作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旨趣。这是陈炜谟创作与浅草-沉钟社整体艺术趣味的同中有异之处,也体现了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师承和融创——既坚守文学启蒙事业的重要性,又跳脱"为人生"与"为艺术"的抽象论辩,在个人自传和社会缩影、艺术创新和身边现实描绘之间建立起了坚实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冯至具有杰出的叙事诗的才能,他的叙事诗主要受影响于德国叙事谣曲,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等方面,都与之有着联系,同时,冯至又从霍普特曼的《沉钟》受到启发,在诗中揉进了艺术与爱情既相联系又相矛盾,两者最终都无法实现的悲剧意旨,从艺术上来看,冯至叙事诗令人舒适的长度、剪裁的技巧等也与德国叙事谣曲有着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说杜句“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旧注各家都对“沉”字无注。《语文学习》一九五七年五月号载有刘岫、商文光《对“沉塘坳”解释的意见》一文,甚有见地,兹转录如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冯至《杜甫传》的解释是“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初中文学课本的注解也说“沉  相似文献   

10.
<正> 郁达夫是于一九三八年年底离开祖国赴南洋的,赴南洋以后有没有作品?过去有的研究工作者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解放后,曾负责编选《郁达夫选集》的丁易就说过:“抗战爆发以后,达夫先生似乎没有写下什么创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达夫在星洲(新加坡)共住了三年两个月又八天,他先后曾接编过《星洲日报》的早版副刊《晨星》、晚版副刊《繁星》和文艺周刊,兼编过《星滨日报》的文艺双周刊,又担任过《星光画报》文艺栏、《华侨周报》等杂志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紧张地从事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又不倦地从事写作。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间,几乎每星期都有二三篇文章发表。香港等地,从五六十年代起,已有人陆续收集整理他在南洋的著作。先后曾出版过《郁达夫南游记》、《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论文集》、《郁达夫抗战文录》、《达夫诗词集》、《郁达夫诗抄》等集子。  相似文献   

11.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社团“沉钟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一生的新诗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有自己不同的审美风格 ,就其早期新诗创作而言 ,研究者所注重的往往是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婉缠绵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 ,而忽略它“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 ,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他所营构的艺术世界贴近了时代生活 ,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2.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40多年时间里,冯至小说《伍子胥》多次发表和出版,从而形成了诸种不同的版本。其中,1946年文生本、1955年“诗文选”本和1985年选集本之间的文本异动最为复杂。文生本体现出一种诗意和现实性相互杂糅的状态,其是20世纪40年代历史语境下冯至逐渐抛弃玄思而转向现实的结果;“诗文选”本大量删改了《伍子胥》中涉及感觉和沉思的内容,客观上淡化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冯至按照政治要求改造自我的决心;选集本剔除了渗透在“诗文选”本中的政治话语,重新恢复了一部分文生本中被删改的内容,在客观上保留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新时期话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言说的排斥,是冯至再次否定“旧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科学与美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摘录了他在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写过的一段“自白”。先生在五十年前回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曾说过:“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事隔四五十年后,先生在翻看这段自白时,觉得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只是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相似文献   

14.
1929年至1939年,张恨水先生承上海《新闻报》严独鹤先生的请求,为《新闻报》副刊《快活林》撰著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由三友书社用单行本出版的《啼笑因缘》.《啼笑因缘》“是一般社会言情小说”,写的是去北京求学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卖唱的沈凤喜、侠女关秀姑、官宦小姐何丽娜的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穷奢极欲,强占沈凤喜、图谋关秀姑的丑恶行径,以及关寿蜂父女的锄强扶弱的侠义传奇。三十年代,这本书从连载到单行本出版,曾引起当时社会一阵“狂热”,很快成为家弦户诵的读物。“一时文坛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张恨水先生也因此而成  相似文献   

15.
1 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告诉大家:一批沉睡已久的郭沫若的珍贵书信被重新发现了。这批信共7封,分别写于1922和1923年。其中,1922年有5封,时间是1月22日、2月6日、5月17日、7月4日和10月19日。1923年有2封,时间是2月25日和4月15日。它们均初载于1923年8月《心潮》季刊第1卷第2期。每信都由收信人洪为法作了节录。《心潮》季刊,玫瑰社机关刊,共出2期。第1期1923年1月出版,第2期同年8月出版。玫瑰社,1921年成立于南京。主要成员有吴江冷、卢冀野、洪端钊、李祖荫、洪为法、洪白苹、王兆俊等人。曾编辑《玫瑰周刊》。1923年1月又出“纯文艺的季刊”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井上靖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日本评论家誉之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他今年七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在《每日新闻》社当了十五年记者,到他发表成名作《猎枪》,牢固确立作家地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井上靖的创作成就是惊人的,他发表过大量的诗歌、随笔和评论,也写过戏剧和电影。但他最得手的还是小说,截止一九七六年,新潮社出版他的小说全集竟达三十二卷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演艺界中最低调的一对情侣董洁和潘粤明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董洁以“谋女郎”成名,主演过电视剧《金粉世家》。而潘粤明以文艺青年形象著称,曾主演过《京华烟云》和《白蛇传》等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8.
1949年虚岁36 10月后,聘为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参加长沙市文联和湖南省文联的筹备工作。本年,长篇小说《微贱的人》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0年37岁2月,以湖南省文艺界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武汉出席中南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南区文联筹备委员。第一部论文集《挽歌与赞歌》,由上海文艺工作社出版。主持长沙市文联成立大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相似文献   

19.
耶林同志原名张星芝,字鹤眺,又名张眺、叶林。山东潍县寒亭人。1901年生。早年在济南、青岛、潍县等地学画,开画室,做中学教员。“五四”运动以后接触进步思想。第一次大革命前在山东参加共产党。1929年春到杭州,在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西洋画(油画)。在同学中传播进步书刊,组织左倾文学团体“泼波社”,提倡“普罗文艺”,参加杭州“一八艺社”,并是中心骨干。受国民党反动当局迫害,1930年春被关进浙江省军人监狱。为校长林风眠,法藉教授“克罗多”营救出狱。1930年4月到上海。曾先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美术家联盟”、“上海反帝大同盟”,是上述各联盟党内主要领导人之一。1932年底由党中央决定调往赣东北苏区工作,曾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1934年牺牲于赣东北苏区。  相似文献   

20.
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冯至先生周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冯至先生周年祭谢冕冯至先生写《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是在二十年代末。1929年以后至1941年以前大约十年的时间,先生极少写诗。先生在1955年《冯至诗文选集》序言也说,这段时间“写作非常稀少”。直至1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