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丰富的人力资源、优惠的政策、健全的法制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印度成了全球服务外包的最大承接国。近几年,虽然中国的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但印度的服务外包业明显强于中国。因此,中国要提高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政府方面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税收政策等对企业给予扶持;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以生产性服务为载体的服务外包是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贸易自由化则会大大加深这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虽然服务外包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但总的来说,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本土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要清除种种体制性障碍,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与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3.
继制造业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发达国家向具有成本、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知识型服务产业的新趋势,服务外包成为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带动南昌服务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从单纯发展现代制造业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转变,对促进南昌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奥运景气,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都深受“后奥运低谷效应”之苦。规避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以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其对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外包服务可以突破制造业发展模式局限,拓展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扶植北京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服务外包行业成为北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在奥运后平稳快速健康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滨海新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滨海新区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国际外包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滨海新区承接国际外包转移的环境,提出新时期滨海新区发展国际外包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呈现出三个结构优化:国际信息技术外包结构向云计算和智能化方向优化;业务流程外包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优化;承接知识流程外包向知识产权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优化。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对我国的围堵和孤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存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的瓶颈;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来源地过于集中等问题制约着服务外包高质量发展,因此,我国应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深化服务外包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增强外包市场的多元化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承接国的视角,通过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研究了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国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国际服务外包会促进承接国就业扩大,但就业扩大效应受承接国的服务部门产出水平、最终产品价格、服务部门劳动力成本、服务型劳动力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制约。要充分发挥承接国际外包服务对我国就业的扩大效应,须大力提高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控制物价,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高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纷纷将其内部一些重要的非核心服务业务转移到海外,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并成为当前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事跨国经营的新趋势.从阐述中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必要性着手,进而对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最后着重对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文章分析了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对于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现实意义,并提出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外语人才的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心理学家斯班瑟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指导,以中德工业服务区外语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能力素质与知识面、综合运用能力素质以及职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需求与外语人才能力素质的相关性,以期建立起高等院校、企业和行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与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相适应的外语人才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