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文章以2002~2017年国内发表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推进过程和研究热点,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发表、被引、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并结合知识网络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主要关注的是英译版《红楼梦》,及其文化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翻译策略。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已出现,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跨学科合作较少。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运动初期对《红楼梦》格外关注。《红楼梦》的文学思想与新文学精神一脉相通 ,所以 ,这种格外关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考察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展过程中 ,《红楼梦》为何被高频引用 ,且从何种视角举例论述并展开评价的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与红学史研究方面 ,会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所论述的内容 ,从时间上仅限定于新文学运动的最初十年 ,即 1917年至 192 7年。因为 192 7年以后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步转移到革命文学运动 ,其性质与以前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4,24(3):49-50
曹雪芹原有《风月宝鉴》一书,后在其基础上改写成《红楼梦》。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作者有一个思想认识的提高过程,在这一改变过程中,作者并非完全抹去所有的痕迹,以至形成秦可卿形象的分裂。《红楼梦》有抄本和印本之分。抄本中的尤三姐更接近曹雪芹塑造的原始形象,这是因为抄本更接近原本,也更能确切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有一种偏颇值得注意: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总是盯住《红楼梦》的成就不放,很少有人提及《红楼梦》一书的缺陷与弱点。笔者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当不虚美、不隐恶,我们不能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就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形成对《红楼梦》的盲目崇拜,造就红学神话。其实,《红楼梦》一书的缺陷和弱点是非常明显的,有些缺陷甚至是比较重大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个例子说一说:⑴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楼梦》虽然对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作者却在书中时常流露出对贵族生活的欣赏与赞美,对逝去的荣华富贵有一种情不…  相似文献   

5.
高淮生先生所著《红楼梦新论稿》为红学界带来了新的收获。作者把话题放入中国文化大背景中去思考、探索、剖析,研究其中深潜着的意味。作者注重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了多种批评模式,结合人文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评说《红楼梦》这一文本,从而形成了自己具有当代性的认知与评价;透过《红楼梦新论稿》可看到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情怀和朴实谦逊的学人品质。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具有丰富的现代性 ,红学史描述应该关注各种研究现象的文化依据 ,揭示各种问题的学术传统、学理依据与各种流变形态 ;并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作者问题、版本问题等研究史各自的阶段性和主要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早期题咏派作品涉及的红学文献及相关资料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咏派是以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聚焦透视的一个早期流派,限于篇幅,很多作品自然难以对《红楼梦》评价面面俱到,然而却能紧紧扣住原著艺术形象去纵笔抒怀,其视野的相对开阔,确也多元地拓展了《红楼梦》的诠释维度;但迄今为止,红学史家们对这一派研究的却最为薄弱。本文从早期题咏派作品涉及的《红楼梦》作者、版本、佚稿等方面红学文献的辨析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简称《红楼》),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简称《十二钗》)、《情僧录》,凡五种书名。为何有这么多书名呢?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就曾因侧重的内容不同而用过几个书名,如《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红楼梦》等;二是在评点中又出现了各用其名或混用数名的现象,如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脂砚斋仍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红楼梦》校勘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单向思维与孤立印证,二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与以讹证讹,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首先要把这部小说的诞生放在18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并在空间上把当时北京的语言文化发展大背景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其次是要把《红楼梦》作者家世环境和个人经历考虑在其中;再次,在考虑到方言形成的地域性同时,必须注意到方言也有"流动"性的事实,这其中包括移民在方言的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红楼梦》校订注释上更臻完善,超越过去,为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红楼梦》在世界的传播,为国际汉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作品开篇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最能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本意,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诗缘情而发"这一创作理论的尊重,用真情实感成就了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犁与《红楼梦》的关系.第一,《红楼梦》对孙犁创作思想的深刻影响;第二,孙犁在"《红楼梦》批判"运动中的独特表现;第三,孙犁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特色的独到见解;第四,孙犁作品对《红楼梦》的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4.
用以经解经的方法、以《红楼梦》的几个题名为切入点就其多层丰富的内蕴进行还原式的观照和解读:《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对应的是文本对女子和青春的颂诗与挽歌;《石头记》则外化了作者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惭愧、悔恨和超越;而《情僧录》和《风月宝鉴》则凝淀了作家对世事人生的哲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15.
山于人们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审美教育意义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个问题便自然地被提了出来: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贫困之境以病弱之身奋笔抒写一部《红楼梦》?他有什么意图?他想在《红楼梦》里寄托一种什么心思?简言之,《红楼梦》的主旨何在? 对《红楼梦》的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从新红学算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有种种,诸如:一,“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二,“感叹自己身世”,  相似文献   

16.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都是有着鲜明特色的。《红楼梦》这部杰作,正是如此。本文不想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做全面的阐述,只想对《红楼梦》中俗语的运用做一下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这对研究作者的世界观,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手法等是有益的。《红楼梦》的作者对俗语的运用是极为重视的,纵览全书,传神而又恰到妙处地运用了俗语竞达三百余条!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本、脂评是新红学的命根。胡适将脂砚斋与《红楼梦》作者画等号,周汝昌指为曹雪芹的续弦妻,书中的史湘云。根据脂评深入探考芹、脂关系,应该指出脂砚对《红楼梦》不甚了了,是非好恶亦不同于曹雪芹;他干扰雪芹的创作并窜改《红楼梦》原稿;在评本中故意隐去原作者,凸显自己,企图将自己定位为“红楼梦的主人”。本文反对佞脂,但也反对妖魔化、虚无化脂砚斋。脂砚欣赏曹雪芹,供养他写小说,并保存《红楼梦》大部分原稿,在红学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