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多年来,我省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前的问题:一是苦乐不均,部分困难户急待解决;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住房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居住条件改善,但供求矛盾仍突出 在“六五”、“七五”期间,国家和集体用于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投资分别是55.4亿元、  相似文献   

2.
住宅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近20年来,由于我们没有把城市居民住宅问题摆在应有的地位,住宅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生产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发展,造成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下降、“房荒”严重的现象。全国城市人口平均每人居住面积,1952年为4.5平方米,1977年为3.6平方米,缺房户大约有689万户,占总户数的38.6%,其中无房户达131万户。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  相似文献   

3.
1、城镇居民中的“集体户”是一种特殊住户,并非全是过集体生活的居民,还包括尚未按家庭户户籍安排了的“非农业人口”。这其中,虽然相当多的人是在其户籍所在地生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已远离原本的城镇社区,本该是已经移居了的“迁移人口”,但仍算作原户籍所在社区的居民。由于 这个集体户口是其“非农业人口”身份的合法证明,中国独有的城镇居民户籍管理办法又限制了农村社区居民进入城镇作为家庭户的机会。所以不少努力进城的人们,常常把“集体户”作为一种过渡,即欲改变自已“农业人口”身份时,必须首先把自己的户籍由农村转入“集体户”,等条件成熟以后,再从“集体户”转出户籍,建立自己的户籍簿,成为城镇市民户。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人口城镇  相似文献   

4.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速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公有住房出售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务院的《决定》精神,要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强住房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前,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抨击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住宅缺乏现象,尖锐地指出:“今天所说的住宅缺乏现象,是指本来就很恶劣的工人居住条件因人口突然涌进大城市而特别尖锐化。”这个问题“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具有急性病的形式。” 时间过去一个世纪以后,同样的问题却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许多城市里。据统计,1978年,全国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占城市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而现  相似文献   

6.
吴锟  刘含笑  李琦 《西部论坛》2024,(2):110-124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成年前在农村成长的城镇居民比在城市成长的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加偏向低消费和高储蓄。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将“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且拥有非农业户口、18岁之前为农业户口”作为“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界定标准,实证检验城镇家庭户主的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比户主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有更高的储蓄率,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户主会因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而导致其家庭储蓄率较高;农村成长经历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资产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家庭中更为显著。因此,需要从改善城市的经济金融状况(降低生活成本、增强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性等)入手来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改善风险态度、加强金融教育、缩小城乡差距等渠道来降低农村成长经历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近2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也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据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镇住宅“八五”和十年发展预测》课题组的研究,1990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实际拥有量已达31亿多平方米,1991—2000年还将新建和改建住宅23亿平方米,这样,到2000年城镇住宅需求总量宏观目标是54亿平方米左右.预测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总数是3.  相似文献   

8.
住房问题是城镇居民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从我省城镇人口、家庭户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本人口研究中心对我省人口的预测,试图对未来四十年我省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与此相关的住宅需求量与住宅类型作初步的分析,以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未来城镇人口的规模和对住宅量的需求 城市人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国内外存在着几种大相径庭的统计口径。本文采用两个概念:“城镇人口”指城镇本体中的  相似文献   

9.
“居者有其屋”。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实现和改善这个基本的生存目标而不懈地奋斗。社会主义的中国,基本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穿衣问题,正面临着进一步解决好11亿人民居住问题的艰巨任务。“民以食为天”,在悄悄地演变为“民以住为天”。 本文试图从研究鹰潭市的住房发展入手,去探索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若干脉络。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1953年省内有24个少数民族成份,总人口96.8万,其中回族42307万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有34个少数民族成份,总人口增至108.8万,其中回族7997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有46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为161.4万,其中回族为126372人,分居省内各城镇。黑龙江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伊春、鹤岗、佳木斯、牡丹江、双鸭山、大庆等市及阿城等县。约95%的人口散居在省内各城镇,5%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城市越  相似文献   

11.
走健康和谐城镇化道路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导战略。城镇化既包括城镇空间的扩展,也包括城镇人口的相应增加,城镇空间的扩展和城镇人口规模保持一致性是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城镇空间的扩展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已大大高于合理水平;城镇体系不合理导致人口分布不合理,形成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度集聚而导致严重的“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足,规模效益低下。在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走健康城镇化道路,必须要从过去注重城市硬件到注重城市软件,从注重空间扩张转移到注重人口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和谐的城镇化理念和实践促进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城镇消费需求态势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明  曲雯燕 《东岳论丛》2001,22(4):39-40,85
启动消费这一环节 ,是改善优化需求结构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条件。在居民消费中 ,主体是城镇居民 ,该群体占到全民消费的 5 5 %以上。城镇消费是当前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的“短路点”。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在继续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 ,应鼓励民间投资 ,增加就业 ,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尽快消除消费者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不安全感 ;适当加快消费信用的步伐 ,抓紧与消费信贷有关的经济立法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供需关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各项服务 ;引导城镇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 ,推进生活方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省黄冈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农民“造城热”,其造城发展速度、规模和气势前所未有。据调查统计分析,现在全区城镇实际常年居住人口已超过200万人,占总人口的30%以上,而沿江城镇带和沿公路、铁路城镇带的实际常年居住人口已达到47.8%,高于全国城市化水平2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市化水平17个百分点。这一态势,很值得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农民的“造城热”,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农民造城的深刻经济社会根源黄冈出现的农民“造城热”是全国农民“造城热”的一个缩影。全国农民到处造城,…  相似文献   

14.
“城市”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是指那些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方,是个地理、经济概念;它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是国家按一定的条件,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一种行政区域,是个政治、法律概念。作为一种行政区域建制,我国的市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出现的。但是,最早将城镇与乡村在行政上予以区别,则是清朝末年的事。1905年,清政府派出专使分赴欧洲、日本各国,考查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后于1909年1月18日公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以府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柴达木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国家建设重点转移到大西北来以及大规模的资源开发,非农业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地区的城镇规模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在思想上是明确的,但缺乏相应的措施。为此,这一地区的城镇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大部分城镇没有进行规划,致使各  相似文献   

16.
占地36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新宁广场于2004年12月2日在休宁老汽车站的废墟上开工奠基,标志着这一显要地段的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该项目是休宁县继凤凰花园、率水东路、龙升国际商业文化街等项目之后开工的又一重点建设项目,集商贸、休闲、居住为一体,对于提升县城品位、改善居住环境、繁荣商贸经济、促进城镇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住房是城镇居民"有尊严"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物质条件。笔者认为,城镇居民住房或商品房在我国当前情境下是"市场失灵"产品,政府在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上的责任绝不仅仅是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在政府控制城镇住宅用地供应的情况下,60%中等收入城镇家庭获得90-130平方米的"有尊严"住房必须成为政府重要的经济和民生工作目标,并依此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集了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IDS模型对我国城镇七个收入层级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不同收入层级家庭消费结构分别依次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及最富裕型有序演进.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原因.2011年各个收入等级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随价格波动相对比较稳定;衣着类消费比较容易受价格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对价格变化却不敏感;随着人们收入等级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呈跳跃式增长,而且受价格影响较大;收入水平对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和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消费;居住价格对居住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结合城镇不同收入层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调整制造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但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关系边疆安全和国家长远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城镇居民缺乏现代卫生观念,加之公共卫生设施尚未建立,致使城镇公共卫生堪忧,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和平解放后,西藏工委和人民解放军努力改善城镇环境卫生,除积极清除垃圾、排除污水、修建厕所外,还开展卫生运动、建立卫生管理制度、扩大卫生宣传等,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的改善,为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形成“、讲卫生”文明社会风气培养、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5,(4):44-48
为加速黄山市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继承和弘扬徽州建筑文化,努力营造我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清新明快”的人居环境,由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土地局、市房管局协办,黄山市建筑学会具体承办,于2003年开展了面向全国范围内的“21世纪徽派民居”设计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