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根据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若干提示,引入康德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两个步骤这个视角来考察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所谓黑格尔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3.
异己化和异化的概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正式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并在第六章第二节论述精神的历史进程时作了最充分的发挥。这一节的标题是“自我异化了的精神”。但是,仅仅就这一节进行讨论,还不能对黑格尔的论点作出公正的评价,因为这些论点有赖于它  相似文献   

4.
感性确定性是《精神现象学》的开端。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则是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开端”和“秘密的秘密”。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考察,以近代意识哲学的内在性为其隐性立场,用思维的辨证法清洗掉感性丰富性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是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源。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哲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向,重新肯定感性在人的存在中的基础地位,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新译本《精神现象学》揭示出了在旧译本中被遮蔽的“真相”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与“真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本文充分引据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别讨论“真相”和“真理”的原文,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而阐释了“真相”和“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指出黑格尔的“真相”概念已经预示了海德格尔关于“无蔽”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从激进到保守”来解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前后分析似乎不妥。对比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所采取的不同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在《精神现象学》中所采取的是跟随意识的各个形态、观看一般的意识如何逐步走向科学的方式;在《法哲学原理》中则采取的是科学的、概念式、体系式的思想的方式。按照第一种方式,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为一种异化的“教化的现实王国”。按照第二种方式则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显现,因此它是“以概念的方式”将市民社会把握为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程中,主要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始终。通过对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劳动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唯物史观的形成就是一场围绕《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所展开的争论,作为这场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话语的批判、吸纳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熟知非真知”,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圆圈式思想,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人们所熟悉、却并不真正了解的黑格尔哲学思想。一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是明确而系统地阐发圆圈式思想的第一人。《精神现象学》——这部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的重要著作,同样也是其圆圈式思想的源头。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规定为关于意识发展史的科学,即绝对精神从最低级意识现象,到“科学的概念”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在《精神现象学》正文中,直接论及发展的圆圈式的地方有近十处之多,其中最精采的一段如下:“内容——而内容就是精神——自在地就是实体,因而也就是意识的对象。但是,这个本身即是精神的实体,就是它变成它自在地是那个东西的过程;而且只有作为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变化过程,精神自身才真正是精神。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 ,休谟对因果概念的批判使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最终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等人之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于他们坚执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因而认识永远是主观的。黑格尔指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体即主体”。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 ,黑格尔从这样的实体概念出发 ,揭示了科学认识的本质是概念的认识 ,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证明知识必然是科学体系 ,重建了人们对哲学之为科学的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     
现象学一词是由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1807年)一书中最早使用的,因此这一名词在哲学中得到了广泛流传。但现代现象学传统的主要起源却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的著作。“现象学”一词是由源出自希腊语的phainomai(出现)和logos(理性)组成的复合词,这表达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1.
在伟大的哲学先圣黑格尔的名著《精神现象学》发表一百八十周年之际,重温这部天才的著作,对于认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本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峰.《精神现象学》则是黑格尔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第一次都是在《精神现象学》中表达出来的,以后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都是在《精神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他整个体系的导论,写于这书完稿之后的“序言”,可以说是导论的导论.这篇“序言”的题目就叫“论科学认识”.如何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目的.在他看来,“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精神现象学》上卷,第3页;再引此书只标页码)  相似文献   

13.
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黑格尔对什么是精神现象学作出了自己的多重界定。在他看来,精神现象学是对以康德批判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的批判和清算,是对显现着的知识的描述,也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导论的中译文在个别地方对黑格尔原文的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事情自身的主词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章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它构成了接下来的“精神”章的基本理论旨趣,并在伦理、教化与道德世界形态中具体表现为关于三种自我的观念.对“第一自我”与“第三自我”,黑格尔均有比较明确的指称——前者为“人格的自我”(das Selbst der Person),后者为“良知的自我”(das Selbst des Gewissens):而对所谓的“第二自我”(das Zweite Selbst)则语焉不详.这与“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在整个精神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极不相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三种自我”观念的深刻理解.本文立足于对精神章“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的两个主要论题(教化与启蒙)的阐释,专门探讨了第二自我在其中的形成及对它的恰当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所阐发的 “纯粹现象学的理念”,可视为传统的 “纯粹性”理念的现代回响。在发生现象学阶段,这两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完善,但在自我之本质问题 上陷入困境,因此,“纯粹性”在发生现象学中面临危机。本文首先以哲学史上 “纯粹性”的两种代 表形态 (柏拉图和黑格尔)作为背景,其次考察了现象学对 “纯粹性”的阐述,最后揭示了发生现 象学为何在自我课题上引发了 “纯粹性”理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精神现象学》不仅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文本来源;《精神现象学》描述的世界历史与中国哲学也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对话和交流,《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中西马对话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栏目的四篇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认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探讨《精神现象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迪,以期推动对这部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以及共同文本基础上的哲学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创造称为“精神生产”。但是,黑格尔的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的生产,生产的主体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不是现实社会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年代前,黑格尔在法国几乎没什么影响。20年代之后,随着让·华尔和亚历山大·柯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尤其是对第四章“自我意识”的解读之后,欲望和苦恼意识构成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两大主题。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考察黑格尔对法国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精神现象学》中论及的"观察的理性"明显影射理性在近代科学中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理性"在进行"观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何在,它以为自己在客观地研究物之为物的本质,但它实际所做的事情只是用自己的概念占有自然,只是将自身当作直接存在着的物来寻找。这种意图在"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中表露无遗:"精神之存在是一块骨头"。然而,在黑格尔的时代,"观察的理性"其实还没有将自己充分展现出来,所以黑格尔并没有真正看到它的最后形态。但根据黑格尔的诊断,这种理性最后一定会将自己表达为直接的物,而他在"头盖骨相学"中看到了这种倾向,因为在这门"学问"中,精神被视为与物直接等同。然而,"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或许并非"头盖骨相学",而恰恰就是现代技术,因为当前这个时代正热衷于将精神表达为物。  相似文献   

20.
在《精神现象学》中以意识为对象提供了辩证法的经典范例。如何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历来见仁见智。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深度(dieTiefe)的把握是前无古人的。”①由于“柏拉图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经常想到的榜样(dasVorbild)”②,这就可使我们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来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1  辩证法:最高等级的理性知识。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从探讨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开始。辩证法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此前的柏拉图的对话基本上是在复制苏格拉底的观点。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