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国》讨论"正义",思路是从城邦正义引向个人灵魂正义;灵魂是复合体,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个人走正义之路、按正义之道生活,就是让理性灵魂支配人的行为;个人灵魂的特性和功能是内在天赋的,是自然的本性,但要外化为现实须经教育,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城邦的正义是在个人正义基础上经由选拔的最优秀的统治者领导实施,城邦之王须是精通理念论的哲人王。柏拉图哲学的论题缘起于社会实践,而其解决之道是思辨(理论);灵魂是思辨与实践的交会处,是柏拉图哲学的原创地,理念论是该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以两个世界的划分为基础,以运用理性为方法,以终极性为追求目标,它为思辨哲学奠基,也为实践哲学提供理论依据。柏拉图哲学的理论观点可以过时,但它所提出和包含的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实践和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政治管理思想是其建构理想政治城邦的基石,其政治理想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体善,即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进而走向个体灵魂的和谐;其政治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城邦正义,即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城邦各阶层成员各尽其责,进而走向社会秩序的和谐。然而,对每一独立个体而言,其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服从城邦等级制度的僵化性形成内在悖论。柏拉图按照个体灵魂素质差异进行社会职责分工,进而用"正义"连通个体善与公共善的政治管理思想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因为,一种合理的政治管理模式的确立,既要考虑个体需求的满足以促进个体善的实现,又要考虑社会需求的满足以促进公共善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 ,社会组织、制度、秩序的最高的普遍原则是正义。他把城邦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 (治国者阶级、卫国者阶级、劳动者阶级 ) ,把个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理性、激情和欲望 ) ,得出了社会正义论与个人正义论。此种理论与朱熹的“理气”论中的理一分殊、格物致知、道心、人心之论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系统论述正义的第一人,正义之于柏拉图是一种"应得"。本文从城邦的应得正义、个人的应得正义以及哲学家的应得正义三个方面论述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揭示柏拉图最终想通过这种应得的正义得到城邦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论了他的治国理想。这些理想的实现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理论上,柏拉图以理式作为真的基础,以正义作为善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上,他认为人们应从小接受教育,作一个正义的人,培养良好的品性,高贵的灵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城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不实行正义,在灵魂转世之后,必受神的惩罚,神是保障正义得以行使的外在手段,同时神也是本源,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理想国可以实现,本体可以到达。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正义观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邦本位,即柏拉图的“正义”始终是围绕是否有利于城邦的存在和实现城邦的“善”而展开的;二是贵族立场,柏拉图认为只有少数哲学家统治城邦,才能实现城邦的善;三是唯心主义。柏拉图正义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他的正义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正义宣言书。在柏拉图看来,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国家的正义来自人的灵魂的正义,国家的正义通过哲学家的至善得以体现。柏拉图追求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合二为一、理性正义与德性正义相依相随、天赋正义与人为正义和谐相融,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中的合理内涵也能为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柏拉图“节制”的具体内涵众说纷纭,往往因《卡尔弥德篇》是早期作品而忽视了其中柏拉图所认可思想。从整体来看,柏拉图哲学中的节制,是在认知基础上既能使个人自身以理性适当调控欲望,又是使个人理性自愿服从统治者理性的一种品质,最终导向个人灵魂内部以及城邦内部的和谐。柏拉图的“节制”具有内部自然、协调的自我约束性,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时刻管控着人的欲望,指导着人的行为,是人们获得其它德性以及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它不仅是柏拉图城邦伦理体系中人人都应具有的基础性美德,也是当下社会亟需的能够帮助人们克制欲望、抵制诱惑、践履道德规约的重要德性。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国家理想以理念为基础 ,国家的主题是正义和智慧。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且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 ,国家的工程是一项灵魂工程。法律就是理性和秩序 ,它体现的是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生涯密切相关,他终生都关心什么是正义城邦的问题.为了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城邦,他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否则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将没有尽头.下面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浅显的谈一谈对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王国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为挽救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危机,柏拉图构思一理想的国家.他指出,这一理想的国家应当由三部分人组成:治国者、辅助者(军人、武士)和工农业生产者,并认为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互助合作,和谐相处,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可以保持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他提出冶国者认识“善”的理念、掌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希腊词thumos正面建构为一个重要概念,且作为灵魂三分法的中介具有多重的功能,调节着理性与欲望的一般对立,并使城邦和个人的正义得以实施。但灵魂三分说自身的分类根据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在应用thumos解释灵魂美德及其实现中的缺憾。由此引发了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并使其在辩证地吸收了自然学家对灵魂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新的灵魂学说,找到了理性和欲望对立的结构性解决方案,取消了灵魂三分说的必要性,瓦解了thumos概念的中介性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不必以灵魂研究为实践哲学奠基的思路,而使得后者完全成为自足研究域。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柏拉图提出,正义必然带来和谐.他认为,正义即心灵的和谐,是个人灵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有序;正义即阶层的和谐,是各个阶层各守其位,各司其职;正义即利益的和谐,是强者利益与弱者利益的和谐;正义即整体的和谐,是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相互协调一致的和谐.柏拉图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阐述了一种德性正义论.这种德性正义论的要义在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统一,灵魂转向的教育是个人正义的实现之路,而哲学家的社会实践则是城邦正义的达成之径.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论至少具有如下教育意蕴:“认识你自己”,奠教育之基;求真向善,固教育之本;师者示范,行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5.
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卷中针对正义的探讨程序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构成了柏拉图整个正义论证的基础.但是,也正是针对这一基础,人们产生了种种争议.本文即是就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在下面的讨论中,我试图首先表明柏拉图不是不假思索地就设定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关系,然后又贸然地按此关系来进行正义的研究的,相反,柏拉图对这种一致关系的性质是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楚的回答的.在阐明这一点之后,本文试图表明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对于柏拉图来说并不是一种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相反,它们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它们是同一个"正义的"秩序在城邦中和在个人灵魂中的体现.由此本文既回应了Sachs在196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谬误"一文中的观点,又回应了Williams在197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一文中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柏拉图的这一论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本文总的观点是,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只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秩序的反映,它是远离社会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体现为一种内心平和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正义",它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理想国》中已走出洞穴的哲人按照“正义”的要求重返“洞穴”是否牺牲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是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的看法是,哲人如去统治理想城邦,就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幸福,因为《理想国》规定最有价值、最有益的人类活动是沉思“相”,而哲人在从事“统治”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就无法沉思“相”或减少了对“相”的沉思。因此,统治与沉思相悖,这意味着,哲人为了沉思而放弃“正义”的要求会比他遵从“正义”的要求进行统治于己更有利。所以柏拉图关于哲人必须返回洞穴的论证实际上破坏了他对“正义有偿”的辩护。然而,实际上,对“正义”要求的遵循并不意味着对自我利益的放弃:柏拉图一方面强调哲人进行统治是以正义的活动来模仿“相”,而这种模仿“相”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于爱正义的哲人而言远优于无视政治要求继续以沉思来模仿“相”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正义”同“灵魂正义”一样,都是哲人幸福和自我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哲人在根据“正义”的要求统治理想城邦时不仅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倒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国家篇》是一部系统的正义论,所谓正义就是理想城邦中成员各司其职,从而使城邦和个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这种正义论虽具有客观性,却没有具体的、主观的内容,只是一种伦理上的而非道德上的正义。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论述了他的政治法律的正义观,他用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对城邦人民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理性设计,把社会依人民的才智和能力划分为三个阶层,各人在其所在的职位应尽其职责,统治阶层应具备为城邦社会谋福利的知识,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对于柏拉图的这种正义观,我们从人类需要价值的超越性这一点看其对于开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作用,其地位才会明白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义问题是柏拉图研究城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柏拉图认为城邦的衰败是由于未能把握正义真正的内涵,导致个人生活的失范和城邦的失序,城邦的复兴取决于人们正确把握正义的内涵并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义的真正内涵在于个人心灵的三个组成部分和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职。正义是个人和城邦的福趾所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儒家荀子来说,人如何走上道德之路无疑是他们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性是克服欲望的主导力量,而正义就是理性与欲望和激情保持平衡和谐关系的一种状态。对于荀子来说,义虽然是人内在的理性能力,但这一理性能力必须要得到外在礼仪制度的辅助才能成为克服欲望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荀子的礼义要比柏拉图的正义更具有实践哲学的特质。在理性的形而上本源方面,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理性的根源,而达到善的理念的方式是通过辩证推理等过程而实现的;荀子则认为“道”是理性和礼义的根源,人可以通过“虚壹而静”的过程逐渐达到对于“道”的认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荀子,他们都既要为现实世界的德性实践活动寻找伦理价值的规范,也同样要为这种伦理的规范探求最终的形而上依据,并由此而构建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