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陆游诗中作为自我形象的武将既有历史的积淀,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其中的武将形象多幻想色彩,更具悲壮之美。本文试图通过对陆游诗中自我形象的考察与分析,更深刻地认识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及其诗歌。  相似文献   

2.
吴均军事诗歌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侠士形象。在诗作中,他将自我形象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了军事诗歌的个人抒情色彩;在抒情模式上借助人物形象将内在情感与外在描摹相统一,体现了文人军事诗作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离骚》中,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灵均"形象。"灵均"形象的塑造背景,主要体现在国家危机、社会思潮、政治困境、身体焦虑等四个方面。"灵均"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哭己不幸的失意者形象,而且还是一个歌己不屈的反抗者形象。只有当这两种形象共同存在时,他才是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如果说前者形象引发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与同情,那么后者形象才真正引起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屈精神产生崇拜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将20世纪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隐含作者对文本的选择性操作,讨论其文本身份的超越性。并通过在个人生存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之间,武侠小说隐含作者所隐藏的落寞文人的自我文化形象期许,探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文人"和"侠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知识传承者和道德守卫者的角色。中国文学中有大量由文人创作、刻画文人形象、表现文人生存状态和人生理想的“文人主题”作品。通过对《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建构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文人形象的建构是中国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对传播中国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巅峰,但元杂剧作者大多是落魄失意的文人,因此许多剧作不仅间接流露出文人情调,而且还直接刻画了文人形象。剧中的这些文人无不遵循一个基本模式,具有与现代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文人形象进行剖析,并进而指明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女神的社会形象在先秦神话中是以神的面目出现的,而在先秦到魏晋六朝文人的笔下,她们成为了男性用以比喻君臣关系的喻像,到隋唐时又逐渐俗化为妓女形象了,这些变化与现实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宗教思想和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有关王昭君的事迹与评价,不仅长期以来在汉蒙等族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流颂不绝,而且也大量进入文人作品中,虽经历史潮汐的冲洗,至今仍留下许多文彩绚丽、发人深思的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文人作品还是民间传说中的王昭君形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异,她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满,也不断复杂化,她实际上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心态,因此昭君形象在民间传说与古代文人作品中也就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受佛教影响,魏晋以至南北朝文人诗中出现了许多"朝露"的意象。其象征意蕴包含着短暂的生命意识、纯洁的自我形象、追求自然美的意识,从总体上说,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们的集体生命观及动荡的时代背景,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女性心态,源于专制统治对士大夫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晚唐诗人人格心理女性化的倾向主要在于仕途压力、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诗人的女性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是对女性形象的刻划由意象化趋于生活化,二是通过女性形象表现自我弱者的心理,三是题材的细小纤柔。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向着笔触细腻、含蓄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人格作为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文化品格,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它的产生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经受了历时性的考验。那种忠贞爱国、强烈地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固持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文人与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魔鬼是西方文学作品中深受文人青睐的角色.从圣经中反抗上帝与神为敌的撒旦开始,这个邪恶狡诈诱人作恶的形象,不断被文人们借鉴引用.魔鬼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反面形象出现.从中世纪时期但丁《神曲》中身处地狱底层的魔王撒旦,到现代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中以恶制恶的撒旦化身的沃兰德.魔鬼的形象在一千多年中不断的发展变化,既有延续也有所超越甚至是颠覆.  相似文献   

14.
元代文人命运是元杂剧所集中反映的一个题材领域 ,而关汉卿杂剧中所描写的诸多文人形象 ,可谓开其先。关汉卿的杂剧 ,描写了元代文人在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痛苦坎坷的人生 ,又出于对元代文人凄凉现实补偿心理 ,为他们安排了理想的结局。关汉卿笔下的文人身上 ,既有沉抑下僚而生出的极度怨愤与痛苦 ,又有志不获展而发出的美好梦幻与追求 ,由此构成了元代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 ,展示的是元代文人多命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阶层弱点、社会地位与功能的思考,不仅改变了自我阶层认知,也在重塑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形象,他们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了自身阶层的边缘化。瞿秋白的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瞿秋白思索了士阶层没落的多种原因;剖析了"士"、过渡时期的"文人"、新兴知识分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特点、社会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还将知识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排序。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和知识观传播开去,从理性上、理论上推动了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自我论证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6.
由题画诗透视中国文人画家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双重人格特征 ,即道以自认的使命感与恣情任性的个性品质 ,同时又兼有艺术家独具的个性与品格。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与自由 ,因而也使中国绘画进入了一种超逸之境。文人画家的自我超越源自他们精神上的超凡脱俗之气概 ,这气概外溢成他们多彩的人格风范。它包括文人画家们的举世高标、愤世嫉俗、闲逸恣情、自洁自爱等人格类型。这些人格的突出表现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即文人画家首先是人格自立、自主、自由的人 ,其次才是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是指军人以自我为审美对象进行自我审美的现象与过程。采用自制的词汇表对488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军人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较高,其中对崇高品质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2)军人对自我现实形象的审美认同较低,其中对崇高体验美的认同最高,对崇高形式美的认同最低;(3)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在崇高体验美与崇高品质美上差距较大;(4)参战经历对军人自我理想与现实形象审美认同的影响显著,而类别的影响不显著。本项研究表明,军人自我现实与理想形象的审美认同存在差异,参战经历是影响军人自我形象审美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人自我形象锻造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史学文化发轫的荆轲形象,糅合特定时代形态各异的文人心志,凝聚成一类人格祈向,从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进入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从战国至今,荆轲形象呈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表征,展示了多义复杂的诠释效应,荆轲形象大致是在崇高——卑劣——崇高的道德文化链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荆轲形象毁誉兼有的接受史反映了历史风云与文人情志双重筛选的结果,也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演进的一个真实面影。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贾岛困厄潦倒的境遇与元代文人剧作家的现实处境形成了异代沟通,无名氏的《招凉亭贾岛破风诗》在题材选取、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反映出元代文人在特殊境遇下的复杂心态。贾岛形象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元代文人剧作家的改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剧中的贾岛已经成为凝聚了有元一代士子文人典型心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唐五代女冠大都风流放荡,这种看法有偏颇。女仙故事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较为全面地考察此期女仙故事,可以发现道书与文人作品中的女仙形象迥异,大量描写多情女仙的文人作品导致了学者对唐五代修道女性的误解,而道书中比比皆是的清修女性的形象则被忽略了。事实上,此期修道女性中风流人物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