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把“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要把陕西建设成为以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为核心内容的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提出了陕西省2010年和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强省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这三个方面,生产总值五年后达到9000亿元以上,2020年超过20000亿元。规划中的宏伟发展蓝图让我们倍觉振奋,无不对陕西这个还没有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在全国前列的内陆省份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目标责任考核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呈现出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以来,陕西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到2006年底,提前4年基本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中、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较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我省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及特点,可以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依据。  相似文献   

6.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陕西省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然而,正处建设西部强省"战略机遇期"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陕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基于陕西省各市的生态环保工作的数据,通过选取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各市的生态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各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出实现陕西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财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始提文化强省建设概念 早期四川省政府的相对疲软首先体现在理念上。相比云南于1996年首提“民族文化大省”的理念,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才确定了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为“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四川文化理念相对滞后。相关政策、布署的跟进,四川都比云南更晚。  相似文献   

8.
日月  贺星明 《统计与社会》2006,(6):F0003-F0003
10月6日,由陕西省统计局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和谐创新,强县富民”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论坛,这次论坛旨在总结陕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失去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论坛由省发改委副主任齐焕主持。  相似文献   

9.
“十五”时期,作为能源大省,陕西省承担着支持全国能源需求与平衡全省用能的两大任务,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陕西省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列入目标任务考核,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富民强区”战略的强力推进,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住宅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已成为近年来推动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1.
杨全铃 《青海统计》2000,(10):13-14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北各省区统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和严竣挑战。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快发展,是各地、各级统计部门的共识和优选。今年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也是青海统计系统实施“九五”信息工程建设规划的最后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省统计局计算机中心要成为青海经济决策的信息支撑中心和经济信息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州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07年,全州经济实现突破性增长,人均GDP超过万元大关,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但是各项指标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明显。本文从主要经济指标的纵向发展情况和横向对比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毕节地区各级各部门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一系列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按照能源、绿色、畜牧、旅游“四大区”建设的蓝图和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奋力拼搏,努力工作。尽力减轻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发扬了争、拼、挤和苦干、实干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战略的的逐步实施.推动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尽管陕西省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已经初步确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交通运输业存在的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路、铁路、民航等建设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超前性的关系,按照以铁路为骨架.以公路为网络.以航空为纽带和先导,以管道运输和水运输为补充的交通发展战略,采取有力措施.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促进全省经济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看强省 想河北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步伐————河北与广东、江苏、山东经济发展综合比较分析河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李殿京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1995年确定为河北省真抓实干的“落实年”。本文利用丰富的统计资料,以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就的经济强省广东、江...  相似文献   

16.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四川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生产加快发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十强县”领先优势明显,“类区先进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然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较突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正以其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在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房地产业开始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处于这种趋势下的陕西房地产业也经历着迅速的变化,并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考虑到全省房地产业实际的运作情况和整体的发展水平,陕西房地产业仍面临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科学分析现阶段陕西房地产业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房地产业的发展之路。是陕西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陕西省经济强省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造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指数与城乡居民经济福利指数,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普惠金融数字化对城乡居民经济福利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数字化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有效缩减二者之间的差距,而且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其邻近地区居民经济福利差距。但是该经济福利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可有效缩小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经济福利差距,但在助力中部和西部地区降低城乡经济福利差距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未来应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并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十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本省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西部强省为目标,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品牌建设是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的重中之重 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是提高西部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实战角度看,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都要落脚在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上,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要靠市场占有率,拓展市场占有率要靠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要靠品牌。品牌建设更是转变四川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