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于秦前期的粮价记载,公元前216年,即“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其价之高,实属惊人。如若这个记载无误,那么,它说明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犯了致命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四年所记之事与他处并无歧异之处 ,这几段文字不需要改序或改字来求解。二十三年所虏之荆王并非负刍 ,而是昌文君。它所反映的是当时反秦斗争的激烈和楚国当时的国内状况。  相似文献   

3.
韩非使秦之年,学术史上有秦始皇十三年(韩王安五年)、秦始皇十四年(韩王安六年)二说,一年之差主因《韩世家》和《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不同。由记载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秦火焚书历史事件的阴影,也可以看到战国诸国史官记载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初见秦》是《韩非子》首篇,《韩非上秦王政书》是第二篇开端,此乃韩非绝命二书。《初见秦》作者多有争议,本文从宏观政治立场与微观文本分析两个层次,考证其作者为韩非。  相似文献   

4.
咸阳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秦的首都而著称于世。“咸阳”作为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时代实现统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后人称之为“六王毕,四海一”,“六王失国四海归”.其实,秦始皇实现的统一,并不仅仅限于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控制,亦包括向北河的军事拓进以及征服岭南之后南海等郡的设置.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西北斥逐匈奴”与“略取陸梁地”事,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然而据《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及《秦始皇本纪》在二十六年(前221)记述中已言“南至北向户”,二十八年(前219)琅邪刻石有“皇帝之土,……南尽北户”语,可知这两个方向的拓进在兼并六国后随即开始.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进取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后人对于秦统一后来能及时进行政策转变导致灭亡的批评,也可以在这一认识的基点上作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谶纬是历史上久已有之的古老迷信,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隐言,主要是政治性的内容,以预示国家兴亡和君主祸福为主旨。《史记·赵世家》记曰:“在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与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以降,谶语大量出现。在反秦的浪潮中,谶语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史记·秦始皇末记》中所录有数条,诸如“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都是预言秦的灭亡的;而反秦首事的陈胜吴广起义更是借助了谶语的力量以威  相似文献   

7.
"本纪"叙述帝王政迹,以时间上的延展叙述改朝换代的历史。《秦本纪》有世家叙述结构的倾向,与《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处于同一叙述层面。如以《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结构方式叙述的话,司马迁应该把《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合为一篇才符合体例。将《秦本纪》列入"本纪"与司马迁关注社会变革的过程息息相关,与探讨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和走向强盛的历史原因相关。将秦史拆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篇,表明司马迁关心秦史的程度超过夏商周三代。司马迁一反撰写三代"本纪"的原则,同时写《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是通过秦王朝短命的历史重点探讨兴盛与衰败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社会进程中发生的剧变。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赢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虽然《史记·秦本纪》里说:“秦之先为赢姓”,可是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段评论说“吕政残虐”。这样一来,在记述秦始皇的史迹最详备的文献《史记》之中,不但有关于其祖先为“赢姓”的记载,而且还有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那么,这位始皇帝究竟应该姓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秦始皇出行有博浪沙"为盗所惊"的经历,又有"微行""逢盗兰池,见窘"的故事。二者均因"盗"遇险,但情形有所不同。秦史所见"盗"与"群盗"颠覆秦政的暴动,对秦王朝来说,与博浪沙事性质相同,也应当是政治犯罪。然而对照秦律中"盗"的身份,似乎只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所有权者,不涉及政治层面。社会下层的政治犯罪是专门罪名后出的情形,也许值得我们重视。关于以"盗"指称反秦政治运动,当与秦王朝执政者的盲目自信及舆论控制的"忌讳之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11.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12.
《明史·太祖本纪》于朱元璋家世多语焉不详,尤以“父母兄相继殁”一句为最。这一问题涉及朱元璋兄弟姊妹、父母兄死葬先后顺序、刘继祖赠地等方面。经过考证,朱元璋兄弟四人,另有两姊。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亲、长兄、母亲相继过世,而仲兄、叔兄尚在人世,后皆死于元末战乱。刘继祖赠地颇为曲折,并非《明史》记载之简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徐市发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在此事过去了九年之后,即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市回到了中国的大陆,在琅岈郡向秦始皇作了汇报,谎称他入海数年求神仙之药之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为大鲛鱼所苦,致不得至”.这样他又再一次地向秦始皇提出请求,希望和一些年轻的射手一起出发去寻求仙  相似文献   

14.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问十二纪".高诱注云:"八年,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也."古人的习惯,书作成后才作序,则《吕氏春秋》成于秦始皇即位之八年(公元前239)是没有问题了.然而《序意》篇又说"岁在涒滩",依太岁纪年,"涒滩"是"申",而秦始皇即位八年是"壬戍",不是"申",所以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不一致,则"秦八年"即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之说有必要重新考虑.清孙星衍就此作过考订:"考(秦)庄襄王灭周后二年癸丑岺至始皇六年,共八年,适得庚申岁,申为涒  相似文献   

16.
从"封倮誉清"论秦始皇为何重视大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观点认为,商人在秦(秦国和秦朝)是没有地位的。可《史记·货殖列传》中却记载有很多秦统治者重视大商人的史实。秦始皇为何重视大商人呢?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第一,秦国人重视商业、尊重大商人是祖先留下的遗风。第二,商鞅变法时的“收拏事末者”之规定也并非禁绝一切商业活动。第三,类似于秦始皇“封傈誉清”重视大商人的举动乃是富国强兵的需要,也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17.
闽中疆域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三十六郡后,继续用兵匈奴、百越地区,又设置了桂林、象、南海、闽中等郡。闽中郡的设置。《史记·东越传》的记载是这样的,“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高祖本纪》也提到,“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今以为闽粤(同越)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史、汉二书都肯定闽中郡的存在,因此,后人对于秦置闽中郡问题,向无异说。可是,对于闽中郡的辖属问题,却历有争议,莫衷一是。本文就是试图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评秦始皇     
秦始皇从登基到死亡共三十七年,而看到一统的中国只不过十二年.他幻想保持秦王朝的永久统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谁知转瞬间子孙诛绝,演了一场大悲剧.对于秦王朝的成败变异、秦始皇的功罪是非,最早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用武器作了回答,喊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汉初又有人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此后则是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争论不休.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存在着种种分歧,本是正常现象.不料二千多年之后,"四人帮"竟把秦始皇抬到吓人的高度,只准讲其"盛",不可言其"衰",人们或则惊愕地望着这个禁区感叹,或则  相似文献   

19.
例: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舜勤于民而野死。 (《国语·鲁语》)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例句中带点的词如何理解,属什么词性,是一尚未完全论述清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直接修饰中心词(动词);还有人认为是名词用作副词。我认为全部都是介宾词组的省略式,其中例3、例4两例省略了介词“以”;例1、例2两例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周霸其人其事,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其中《孝武本纪》《封禅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儒林列传》等篇章均简略记载了周霸这一人物和其相关事迹。此后,史书对周霸的记载均沿用《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并无增补,以至于周霸其人其事在后世多有未明之处。现遍考《史记》等文献,钩稽分析现存史料,从周霸的仕宦经历、交游情况和学术成就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摸索出周霸相对完整和真实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