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单位组织,其实质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化”形式和工具。它将政权的权力和财产的权力结合起来,依靠国家在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上的垄断地位,使得个人服从和依赖于它。中国社会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统治结构,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多地带有了交易性的特征,但是,基本的统治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国家、单位组织和个人仍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单向依赖结构(布鲁斯,1989)。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对他们在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满意度和相…  相似文献   

2.
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系作者近年来对城市发展问题课题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成果,其着重点在于密切注视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城市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文章指出,近年来因国家统一集中管理、占有和分配各种资源的体制格局已经打破、并逐步松动和瓦解,单位对国家和上级单位的依赖性在不断地弱化;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满足和利益实现方式和途径的日益多样化,也使得个人及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在逐步地弱化。同时,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意义与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3.
1-关于中国单位社会的研究。随着对中国单位社会研究的深入,我日益感到,对中国单位社会的研究,不仅仅只是一个研究的课题,而是在逐步地形成为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从单位社会这个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人们既可以从宏观上探讨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的机制,把握中国目前社会的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分析中国单位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中观层面上研究单位组织的分层,资源与权力的分配对单位组织行为的影响;也可以从微观的层次上观察单位人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互动,从而从根本上理解中国的社会和社会结构。我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单位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特指工厂、商店、学校和机关等。单位意识则是人们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文章认为,单位意识无论从社会体制还是从文化心理来说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然而其主流与现实社会中改革开放的目标又充满矛盾,并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之一。据此,作者提出了促使组织功能专一化、明确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和扶持新组织生长的变革单位体制以调适单位意识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相当长时期,城市劳动力大都隶属于一个个具体的单位,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与单位息息相关,进入不同的单位也就意味着拥有不同的生活机遇。单位之间的差别导致了不同单位从业,因此,通过个人的一些特征可以合理地预测将来的职业地位。众多的研究表明:单位,而不是职业,是研究中国地位获得的有效标准。具体表现为父母单位特征影响子女就业的单位特征。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健全、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职工子女对单位的依赖性会有所降低。子女的地位获得从单位地位和职业地位两个纬度来测量,分别…  相似文献   

6.
张兆曙 《社会学研究》2012,(3):113-138,244
本文试图在决策层与单位成员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中,讨论新制度落实的决策逻辑、行动特征以及合法性获得等内部运作问题。案例显示:新制度的落实首先是一个"台后决策"的运作过程,其基本的逻辑是"以特定的政策将特定的人放在特定位置上";由于缺乏"固定群体的稳定共识",单位成员的行动反应呈现出一种相互牵制的特征,从而降低了修改制度文本的可能性;新制度实施方案的合法性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与仪式性组织活动所建构的情境压力及其对表决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有关。概言之,新制度的落实是一个克服上下分际的组织结构的结构性张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阶层分化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状态。要搞清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村落的社会结合性质究竟是建立在合理打算基础之上的结社,还是受共有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村落共同体。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日本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戒能—平野论战”的大辩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经过合理计算的交换行为,村落仅仅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共同体”。基于这种认识,今天中国农村在推进向以功能组织为主导的村落类型转变的过程中,亟需加强村落的共同体性质,强化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修复村落的过度分化,促进村落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作者在教授论文答辩时所作的报告。(Habilitationsvortrag)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在中国业已存在的送礼贿赂现象。本文认为,送礼贿赂现象作为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种形式,无论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功能。送礼贿赂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正确地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送礼贿赂现象,对于理解目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过渡,理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乃至理解整个中国现代社会,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绵延千年,长生不衰,是中国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门类。绘画不仅能装点人们的生活、纪录社会风貌,其中的教育作用也不可忽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利用绘画来实施统治、教育臣民;很多古代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成为人们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可以说,中国古代绘画对普通人的道德教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金燕 《现代交际》2003,(11):9-10
交换名片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往行为。如今,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如何从女性视角把握交换名片的礼仪,也就成了现代女性必修的学问。交换名片时,如果时机把握不好或方式不当,势必会引起尴尬,甚至会影响他人对你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间的心理契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其内部管理上的滞后明显制约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难以有效地对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即使能够引进职业经理人,也难以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角度对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Argyris、Levinson和Schein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与组织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更具体来讲,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组…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柔性的力量,有学者称之为"软实力"。相比之下,它不及经济、政治那样实在,似乎缺乏硬度,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内在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像空气一样,充盈在我们的周围,渗透在我们的行为理念中。梁漱溟先生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度,几千年文明窖藏孕育,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盖在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领导行为(BehaviorofLeadership),是组织行为之一,是特定组织或群体中领导活动的主体在实施领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特征、品质、方式、作风及倾向。领导行为满意度则是指组织成员对领导方式、领导风格以及领导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环节的主观评定和满足  相似文献   

14.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比较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 (韩少功 ,2 0 0 1 ;阎云翔 ,2 0 0 0 ;翟学伟 ,1 995 ;金耀基 ,1 993;黄光国 ,1 988;胡先晋 ,1 988 1 944)。近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的论文中开始使用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对它们各自的涵义、彼此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如何发生作用等 ,都还缺少理论的推演和概念关系的逻辑整合 ,① 因而也就很难由此获得对中国社会关系运作的解释。近来 ,受西方诸多理论和概念 ,特别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 ,有些学者逐渐倾向于将人情和面…  相似文献   

15.
从古到今,控制都是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内部控制是指管理者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医院如同一个大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增强医疗单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保护资金和财产安全,防范欺诈和舞弊,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强化医院内部监督职能,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延东  洪岩壁 《社会学研究》2012,(5):47-69,243,244
布迪厄的"网络资源"和科尔曼的"社会闭合"两种研究进路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领域,前者强调蕴含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后者则强调闭合网络的支持作用。本研究试图将这两类社会资本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及其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两类社会资本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资本来源的不同,"网络资源型"社会资本的来源是家长的社会网络,其作用主要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而"社会闭合型"社会资本的来源则是家长与孩子本人、教师及其他家长之间形成的紧密社会结构,孩子可以直接从此类社会资本中获益。但两种社会资本之间又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可以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通过对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这两种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族势力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的人所组成的一股力量,它曾经是旧的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其基层农村社区统治的重要社会力量。但是,近年来,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宗族势力以自然村为基础再度抬头,续谱活动十分兴隆,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宗族群体的依赖性加强,并且宗族势力开始向农村基层政治和经济组织渗透,成为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作用力量。作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抑制宗族势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5,35(1):155-165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次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本的理论视角,利用上海、深圳和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受教育程度、职务岗位的重要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劳动合同签订和劳动力资源的供不应求均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而单位工龄和工作更换次数则存在"倒U型"的影响效应。劳动关系的经济社会结构、劳资双方的资源依赖以及关系的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工作单位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集体抗争控制机制之一。本文利用ChinaGSS2003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单位性质(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事业)和单位行政级别等两种单位特征对三种集体抗争发生机制,即相对剥夺机制、资源动员机制和政治过程机制的分割效应。研究发现,单位对集体抗争仍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的机制和效果随着单位特征的变化而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单位特征对集体抗争的发生机制具有明显的分割效应。在单位的严格控制下,可支配时间、可支配收入和领导力等将集体抗争组织化的社会资源在集体抗争发生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预示着中国的集体抗争仍将保持非组织化的发动模式。另一方面,单位制本身也蕴藏着发生集体抗争的潜能,但受到单位行政级别的政治效应的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20.
政治伊斯兰是中东政党制度中特殊的政治力量,它在政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世俗政党之间的互动对政党制度以及国内政治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埃及,以穆斯林兄弟会(以下简称"穆兄会")为代表的政治伊斯兰力量强大,它与世俗政党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且以竞争为主。究其原因,穆兄会与世俗政党之间的关系是埃及世俗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两种思想政治斗争的集中体现,二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穆兄会等政治伊斯兰力量虽然具备接受埃及世俗政治统治现状的意愿,但其言行常有矛盾之处,难以获得其他世俗政党的充分信任;当穆兄会等政治伊斯兰和其他世俗政党无法通过选举获得政权时,它们转而讨好当权者以获得政治资源,由于可供竞争的资源有限,二者的竞争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